《刘基评传》免费阅读!

第二章佐命成帝业 一、辅弼灭陈(1/2)

作者:刘基评传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部将胡大海镇守宁越,改宁越府为金华府,经多方访求,得知金华、处州一带有四位贤达,除了传主刘基外,一是金华宋濂,元至正年间曾被荐授为翰林编修,辞而不就。隐遁山中著述。宋濂淹通文史,为文醇深演迤,声名较著。二是丽水叶深,博学有才藻,元末被授为行省元帅。三是龙泉章溢,曾与叶琛一起拜许谦门人王毅为师,一起在石抹宜孙幕府任职,后辞官不受,退隐匡山。四人之中,宋濂在金华既下后曾被朱元璋召见,并在知府王显宗开设的郡学中任五经师。①孙炎攻克处州后,朱元璋便命孙炎敦请四人同赴金陵。宋、叶、章三人都应允受聘,但刘基婉言辞谢,经孙炎再三固邀,才受聘同往应天①,临行之前,刘基将在任期间召集的义兵交付给其弟刘陛指挥,并且告诫曰:"善守境土,毋为方氏所得也,勿忧我。"②应朱元璋之召,仍不忘防范方国珍。再次表现了刘基对方国珍与红中军的不同态度。

    初诣应天,应朱元璋的征询,刘基详细分析了群雄逐鹿的情势,陈述了有关当时时务的十八条策略,朱元璋保为赞许,便"以基为参谋,以濂为儒学提举,以溢与琛为营田司佥事"。③刘基从此佐戎帷幄,成为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开始了新的政治军事生涯。

    从当时的军事形势看、陈友谅是朱元璋的首敌,消灭陈友谅的军队主要经历了两大战役:首战龙江,改变了陈、朱兵力悬殊的状况;再战鄙阳,陈友谅身亡、主力被歼。刘基都直接参与了两战的运筹决策。

    (一)首战龙江

    陈友谅,沔阳玉沙县(今湖北沔阳县)人,世代以捕鱼为业,曾任县吏。徐寿辉、倪文俊等起义时,陈友谅投身于倪文俊军中,倪文俊图谋徐寿辉事发后,陈友谅袭杀倪文俊,收纳了倪文俊的部众,不久又设计杀害了徐寿辉的随从部属,徐寿辉被驾空,刘基一行到达应天不久,居有江西、湖广的陈友谅自恃军力强大,疆土广阔,挟徐寿辉统率水军攻陷太平。陈友谅踌躇满志、急谋僭窃,密令壮夫以铁挝击杀徐寿辉。匆匆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在大雨之中草次举行仪式,即皇帝位,国号汉,年号为大义。

    徐寿辉被杀后,陈友谅曾暗中遣使约张士诚会攻应天,但张士诚迟疑不决,并未响应。陈友谅便急不可待地径自从采石顺流东下,试图一举消灭朱① 详见《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宋濂传》。

    ① 刘基受聘详情略有两说,一是欣然应聘。《行状》、《弇州山人续稿》、《皇明名臣言行录》、《明史稿·列传之部》、《明史窃》等都持此说。如《明史稿刘基传》:"基素以金陵有王气,仰天命有归,遂饬弟陛护众保境,以拒方氏,独与章溢、叶琛等间道诣应天。"一位固邀乃至相逼然后始出。《明史·刘基传》、《明史·孙炎传》、《青田县志·辨误》等作此说。如《明史·孙炎传》:"(孙炎)克处州,授总制,太祖命招刘基、章溢、叶琛等,基不出。炎使更往,基遗以宝剑。炎作诗,以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封还之。遗基书数千言,基始就见,送之建康。"今姑从后说。② 黄伯生:《行状》。

    ③ [明]尹守衡:《明史窃·开国纪第一》,东莞博物图书馆修补光绪十二年刊本。元璋。陈友谅的水军约十倍于朱元璋,有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大舰百余艘,战阿数百条。当朱元璋召集群臣计议御敌方略时,文官武将们被陈友谅"投戈断江、舳舻千里"的声势吓得无所适从,恇扰不决;主张献城纳款的有之;昏说钟山有帝王之气,退据钟山,以期自保的有之;主张保存实力,让城别走的有之;建议先攻袭太平,以牵制陈友谅兵力的有之。唯独刘基镇静自若、默然无语。朱元璋见此情形,便单独将刘基召入内室,屏退众人,征询刘基的意见。刘基力陈数策:首先,宣示拼死抗击的决心--"主降及奔者,可斩也。"①投降则朱元璋的统一宏业无法实现。大敌当前,兵刃未接,先议弃城溃遁,必将一败不可收拾。况且当时群雄鼎持,东有张士诚、北有元军、南有方国珍,退也无地可据。因此,刘基此议确是以息喧氛、稳定军心的重要手段。

    其次,拒敌的政治策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②抗御强敌需戮力同心,而内示慨诚,赈民济贫是取信于民,鼓舞士气,获取民众支持的重要手段。

    再次,拒敌的军事策略--"诱之深入而伏兵邀取之。"③"以逸待劳,何患不克"④,强敌犯境,固阵拒守,双方军事实力悬殊,难以御敌。因此,刘基提出的以逸待劳,邀而歼之的策略堪称卓识。

    刘基果断抗击的勇气和具体而微的作战方略,更加坚定了朱元璋抗击陈友谅的决心。诱其深入的军事策略被朱元璋所采纳,"以逸待劳,何患不克"的预见,果然被这一战役的结果所证实。

    当时,朱元璋军中有陈友谅的故友康茂才,因此,便使康茂才致信陈友谅,佯称为内应,引诱陈友谅由江东桥进攻,以呼喊老康为信号。朱元璋和刘基等人则分兵布置,冯国胜、常遇春在石灰山旁设伏,徐达驻军南门外,杨璟驻军大胜港,张德胜、朱虎率水师出兵龙江关外,朱元璋、刘基等人则在卢龙山上指挥。陈友谅果然率军东下,到大胜港时,受到杨璟军队的抵抗,后直趋江东桥,当看到是石桥而不是康茂才所说的木桥时,情知不妙,连声呼喊老康,无人应答,知道中计,随即率军转向龙湾,这时朱元璋军队以令旗为号,伏兵四起,内外合击,陈友谅全军溃败,恰逢潮退,兵船搁浅,被杀死、淹死的陈友谅军队无数,二万余将士被俘获,巨舰百余艘、战舸数百条被缴获,陈友谅在纷乱之中乘船逃走。朱元璋率军乘胜攻克了太平、安庆、信州、袁州。

    其后,刘基又随朱元璋,与徐达、常遇春等一起溯流而上。当时安定被陈友谅的部将张定边攻克,当朱元璋率大军抵达安庆城下时,张定边固守不出。刘基和朱元璋一起议定由陆路佯攻,引诱其出战,水军再乘势大举进攻,结果安定被收复。又乘胜进军江州,陈友谅亲自督师迎战,刘基辅助朱元璋将水军分为两路,夹击江州,缴获兵船百余艘。陈友谅半夜弃城逃至武昌,又缴获战马二千余匹,粮食数十万斤。

    江州攻克之后,刘基还直接促成了龙兴(今江西省南昌市)守将降附。

    ①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刘基传》。

    ② 黄伯生:《行状》。

    ③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八十五《刘基传》,《明人文集丛刊》第1 期第22 册,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④ [明]高岱:《鸿猷录》卷三,丛书集成初编本。

    陈友谅所属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平章祝宗派遣使者郑仁杰到江州求见朱元璋,愿献龙兴城投降,但提出拥有旧部、不要改编的要求,在朱元璋犹豫难决之际,"基从后蹋胡床,太祖悟,许之。"①并致信胡、祝二人,以释其虑。次年正月,朱元璋亲自到龙兴受降,改龙兴路为洪都府,以叶琛为知府。其后,宁州土官陈龙、吉安土军元帅孙本立、龙泉(今江西遂川)守将彭时中也相继归附朱元璋。

    这样,在刘基的襄赞谋划之下,龙江之役以朱元璋的全胜而告终,张士诚也不敢贸然西进。朱元璋具备了与陈友谅抗衡的实力,东西夹击的危局得到了缓解。朱元璋开始由防御到进攻的转变。对龙江之役,《明事断略》载:"诈降者康茂才,战者刘基、坚守南昌两月不下者,朱文正也。三人之功尤著。"①朱元璋也意欲赏赐刘基,但被婉言辞却。

    出山伊始,刘基即显示出了卓荦的军事才华,成了朱元璋的主要谋士,深为其倚重和推崇,军情紧急之时,竟至到了不可或缺、寸步难离的地步。朱元璋的推重从以下三事可见概略:一是至正二十年(1360 年)六月。刘基挚友、元将石抹宜孙战死,朱元璋也因为刘基与石抹宜孙的笃厚交谊,而捐弃其率军抵制朱元璋南下的前嫌,破例派遣使者参与祭祀:太祖嘉其尽忠,死事遣使祭之。②二是至正二十一(1361)年,正值朱元璋西征陈友谅之时,刘基母亲富氏病逝,意欲归里营葬,朱元璋诚挚慰留,亲撰《御制慰书》云:今日闻知老先生尊堂辞世去矣。寿八十余岁,人生在世,能有几个如此?先生闻知,莫不思归否?先生既来助我,事业未成,若果思归,必当宜宽。于礼我正当不合解先生休去,为何?此一小城中,我掌纲常,正直教人忠孝,却不当当先生归去。昔日徐庶助刘先主,母被曹操将去,庶云:"方寸乱矣,乞放我归。"先主容去,使致子母团圆。然此先生之母若生而他处,以徐庶论之,必当以徐庶之去。今日老母任逍遥之路,踏更生之境,有何不可?先生当以宽容加餐,以养怀才抱道之体,助我成功。那时必当遣官与先生一同回乡里荐母之劬劳,岂不美哉?①三是刘基居家丁忧的一年中,朱元璋曾数次致函访求军国大事,言辞十分剀切,盼望刘基早日再回应天。从其书信中可以透视出刘基的佐命之功,故全文录于次:顿首奉书伯温老先生阁下:愚与先生自江西别后,屡有不祥,皆应先生前教之言,幸获殄灭,疆域少安,收兵避署。遣人专诣先生前,虔求一来,望先生发踪指示耳。日夜悬悬,六月二十二日克期回得教墨,谕以六月七月间,举兵用事,不利先动,当候土木顺行,金星出现则可。使愚一见教音,身心勇跃,足不敢前,如此者何?盖以先生一①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刘基传》。

    ① 虽然《明事断略》中的"龙江之战"中的"龙"、"江"指龙兴、江州,而与笔者所指的尤湾、江州不同,但三人之中前二人之功无异。

    ② [清]夏燮:《明通鉴》前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① 《明史》及王鸿绪《明史稿》本传作"基丧母,值兵事未敢言。"但《行状》记载不同:"初公闻母富氏丧,悲恸欲即归。上以书慰留之,期以成功,公不得已,遂从征伐,至是辞归。上遣礼官伴送,累使吊祭,恩礼甚厚。"《本朝分省人物考》、《弇州山人续稿》等均从《行状》。《御制慰书》收录于《翊运录》,而刘璟在世时即谋重刻(详见《诚意伯文集》卷首吴从善《翊运录序》。)成书较早,可堪凭信。而《御制慰书》内容正与《行状》吻合。《明史》、《明史稿》记载不确。二年间,以天道发愚,所向无敌。今不敢违教,然择在七月二十一日甲子,未得吉时,是以再差人星夜诣前,望先生以生民之念,德教为心,早赐来临,是所愿也。如或未可即来,可将年、月、吉日、时辰、方向、门户择定,密封发来,实为眷顾。惟先生亮察不备!①中国自古就有观星相变化预测吉凶的传统,其中既有人类长期的直观的经验结累,又具有一定的迷信成份。刘基屡屡言而有验,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当是刘基结合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进行分析推断而附以星相占验的形式而已,因此,决不应将刘基简单的视为占星术士。朱元璋期望刘基早日回应天,主要是因为刘基是一位卓越的军事谋略家。朱元璋的《御名书》中虽然有些谈论星相吉凶的芜杂内容,但已足以看出刘基是朱元璋不可或缺的佐幕。

    (二)安定东南

    龙江之战以后,陈友谅虽受重创,但仍是朱元璋的主要威胁。由于局势板荡,朱元璋要西击陈友谅,首先要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