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评传》免费阅读!

第二章佐命成帝业 一、辅弼灭陈(2/2)

作者:刘基评传

稳定东南,以解除后顾之虞。在稳定东南局势的过程中,刘基出力甚多,这主要是在回乡葬母的过程中完成的。至正二十二年(1362)初,刘基归里时,虽然东西两线战局得到了暂时的稳定,但从全局来看,孰胜孰负,尚不明朗,因此降将复叛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年三月,洪都降将祝宗、康泰叛,刘基好友叶琛遇害。在刘基归里途经衢州时,金华苗军元帅蒋英、刘震、李福反叛,杀害了金华守臣参政胡大海、郎中王恺等人,并写信给衢州、处州两地的苗军,相约同时起兵。处州苗军元帅李祐之、贺仁得等闻迅后随即反叛,杀害了行枢密院判耿再成,都事孙炎等,浙东为之震动。衢州城中也有人试图起兵响应,到处人心惶恐,衢州守将夏毅被这危急的情势吓得无所适从。刘基至衢州后,安抚民众,又致书金华、处州各属县,告诫要固守各地,安定民心。其后,会同平章邵荣、元帅王佑、胡深等兵攻处州,李祐之自杀,贺仁得被缚,槛送应天问斩,处州得以恢复安宁。金华叛军也由于李文忠发兵平叛而逃走,投奔张士诚,金华又重新被朱元璋收复。直到浙东局面得到稳定刘基才回家葬母。

    经过与朱元璋一二年时间的相处,刘基对朱元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政治、军事才华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逐渐打消了初人应天时的疑虑①,为朱元璋的统一大业而殚精竭虑。正因为如此,才因西征陈友谅、平定金、处苗军叛乱,将回乡营葬母亲的日期一再延宕。回乡以后,又时常向亲友宣说朱元璋的恩德,预言其必定会混一海内,使乡里及邻近诸县的百姓都"翕然心服"。①此次归里,还为招抚方国珍作了准备。

    方国珍生性狡诈,对元代朝廷时降时叛,以求保存实力、升迁宫陛。朱元璋起兵之初,与方国珍并无联系,攻取婺洲之后才与其邻境相望。当时朱元璋受陈、张夹击,无暇南顾,因此,对方国珍示以招抚策略,以求南线稳① 朱元璋:《御名书》,载《诚意伯文集》卷一。

    ① 刘基等人初到应天,曾心存芥蒂。刘基《送仲珩还金华序》:"庚子之岁,予与金华宋先生俱来京师。时上渡江未久,浙东方归附。先生与予同乡叶景渊、章三益同居孔子庙学,惟日相与谈笑,能俱不念家。而予三人者,亦皆不能无芥于心,惟先生泰然耳。"① 黄伯生:《行状》。

    定。方国珍则与南方的陈友定、北方的张士诚不太和洽,因此对朱元璋也"姑示顺从,藉为声援,以观其变。"②因此遣使奉书,向朱元璋献上黄金白银、金织文绮。至正十九年(1359)月,方国珍又遣使欲献温、台、庆元三郡,且以次子为质。九月,朱元璋则授方国珍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但方国珍以老病为借口,推却所授官爵。其后朱元璋屡次致书谴责,言辞峻厉。至正二十一年(1361)方国珍不得已遣使献金玉马鞍给朱元璋,朱元璋却而不受③,朱、方之间关系日渐僵化。刘基此时归里,方国珍便派遣专人向刘基致书奉礼。方国珍所为,原因概有其二:一是方国珍虽然据有温、台、明三郡,但刘基一直主张对方氏首要予以镇压,因此"方氏素畏公名"④,同时,刘基声名远播,"士大夫皆仰基如景星庆云"。⑤方国珍所为,确实对刘基怀有敬畏之心。二是方国珍屡降屡叛,与元王朝勾勾搭搭,朱元璋曾予以谴责。方国珍对朱元璋日益强大的军事力量颇为畏惧,对朱元璋讨好不及(朱元璋不受其礼),而刘基是朱元璋的主要谋士,想通过修好刘基以达目的。刘基则因事而为,派人赴应天秉告朱元璋关于方国珍致书奉礼一事,在征得朱元璋的同意后,向方氏来使宣示朱元璋的威德,劝其归附。方国珍由此向朱元璋纳土入贡,为最终降附作了准备。

    刘基丁母忧一年,回应天时,还协助李文忠一起击退张士诚的进攻。当时刘基途经浙江建德,正遇上张士诚的军队径自深入,进攻建德,守将李文忠意欲奋起迎战。刘基认为正面迎战,伤亡巨大,张士诚军孤军独进,后援将难以为继,数天之后自然会撤退。三天后虽然敌营旌旗如故,刘基看出是掩护撤退的假象,于是建议李文忠出兵追击,穷追到东阳将这部分张军全部擒获。此后刘基才启程回应天。

    (三)再战鄱阳

    鄱阳湖决战是由朱元璋驰援安丰,陈友谅乘间围攻洪都而引发的。

    当朱、陈在江州、龙兴等地争战时,北方红中军的形势逐渐不利,转战在山东一带的红中军在毛贵率领下曾一度渐稳阵脚,但由于内部杀伐,被元将察罕帖木儿乘机进攻,地盘渐失,韩林儿只得退保安丰(今安徽寿县附近)。至正二十三年(1363)月,张士诚发兵进攻安丰,以吕珍为先锋,围困安丰,城中粮尽,刘福通请朱元璋驰援。朱元璋亲率徐达、常遇春等大军北援,刘基力劝未果,但援军未至,安丰城已破,刘福通战死。朱元璋又大败吕珍,救出韩林儿,置于滁州。

    安丰之战以后,张士诚逡巡观望,朱、张双方在军事上处于暂时的对峙、稳定状态。朱元璋虽然说"同讨夷狄以安中国是为上策,结怨中国而后夷狄是谓无策。"①但由于陈友谅东下心切,因此,朱元璋与元王朝之间致力于通好求和。②至正二十一年(1361)八月,朱元璋即遣使至汴梁察罕帖木儿处,② 《明太祖实录》卷七,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原北图红格钞本校印本。以下同此版本,不注。③ 详见《明太祖实录》卷七、卷八。

    ④ 黄伯生:《行状》。

    ⑤ 黄伯生:《行状》。

    ① 《明太祖实录》卷一二。

    ② [明]刘辰《国初事迹》:"时陈友谅掳上江,震扼安庆,张士诚据苏州,故有北方之好。"国朝典故丛书次年六月,察罕遣使致书朱元璋。其后,元户部尚书张起来应天。朱元璋还曾送扩廓帖木儿文绮若干,希望"自今以往,信使继踵,商贾不绝,无有彼此。"③此时,方国珍只求自保三郡,因此,朱元璋最主要的威胁仍然是陈友谅。安丰烽火尚未熄灭,朱、陈之间的战略决战便拉开了序幕。

    如刘基劝阻朱元璋时所料,当朱元璋率大军驰援安丰时,陈友谅乘虚而进,围攻洪都。陈友谅经过龙江战败之后,特制了高达数丈、可容纳二三千人,上下三层的巨舰数百艘,绵亘数十里,族旗戈盾,望之如山,号称六十万④大军,空国而来,直扑洪都,试图与朱元璋决一死战,以报宿怨。洪都原城墙瞰江而筑,陈友谅上次率兵攻城,便是乘水涨时大舰直薄城下一举攻克的。朱元璋收复后,将城墙后撤,距江三十步而筑,因此,陈友谅此次进攻,只得弃舰登岸围城。洪都守将朱文正顽强抗击、分兵拒守,城墙被多次攻破,又多次修复,自四月壬戍日到七月,激战八十五天,陈友谅始终攻城不下。其时朱元璋主力由徐达、常遇春统帅围攻庐州,持续三月不下,陈友谅军队则攻克了吉安、临江、无为州等地。七月,朱元璋召回途达、常遇春,亲率大军援救洪都。陈友谅便撤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迎战,从而开始了为期三十六天的规模空前的战略大决战。

    战役当中,刘基与朱元璋共乘一船,参与了整个战役的指挥谋划。

    开战伊始,两军在鄱阳湖南部的康郎山相遇,朱元璋看到陈友谅军舟巨樯高,阵势庞大,心中不免惊惧,刘基曰:"我兵必胜之气,当力战。"①为之壮胆助威。此役朱元璋取得胜利,关键在于运用了正确的战术和捕捉了有利的战机。

    朱元璋此役主要运用了火攻战术。汉军多为巨舰,且首尾相连,虽然不怕风浪颠簸,但运转不灵。元璋军队战船较小,但运行快捷、进退自如。这与当年赤壁之战的情形颇为相似。此役朱元璋军队也借鉴了吴、蜀联军火攻取胜的经验,"戒诸将近寇舟先发火器,次弓弩"。②七月二十二日下午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火攻:东北风起,上命以七舟载获苇,置火药其中,束草为人,饰以甲胄,各持兵戟若斗敌者,令敢死士操之,备走舸于后,将迫敌舟,乘风纵火,风急火烈,须臾抵敌舟,其水寨舟数百艘悉被燔,烟焰涨天,湖水尽赤,死者太半。①随即又乘势斩首二千余级。这次火攻是整个战役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此前两军胶着,互有胜负,但这次火攻,汉军元气大伤,尤其是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及平章陈普略都被焚而死,陈友谅气沮势颓。其后便敛舟自守,不敢更战。左右金吾叛降后,陈友谅军更形穷蹙。

    显然,鄱阳湖大战是朱元璋军队成功地借鉴古代兵法的一个典型战例。

    朱元璋对古法善于通变,灵活运用,但有时"亦何暇论古法耶?"②刘基无疑本。

    ③ 《明太祖实录》卷一二。

    ④ [明]刘辰《国初事迹》:"时伪汉王陈友谅亲率高稍子战船,兵号六十万,围江西南昌"。① 刘辰:《国初事迹》。

    ② 《明太祖实录》卷一二。

    ① 《明太祖实录》卷一二。

    ② 洪武元年三月,朱元璋与刘基论兵事时,刘基曰:"臣观陛下常不拘古法而胜,此其所难也。"上曰:"兵者谋也,因敌制胜,岂必泥于古哉。朕尝亲当矢石观战阵之事,开阖奇正,顷刻变化犹风云之无常势,是西吴军中最为谙熟古代兵法的,因此,鄱阳湖战役中成功运用火攻与刘基的正确谋划有关。③此役火器的种类繁多,特别是名为"没奈何"的火器,威力甚大。现在仍存的《火龙经》、《火龙神器阵法》虽不是刘基所作(见本书第十四章),但托名刘基,说明刘基当对火器颇有研究。

    同时,刘基、朱升等人及时提出"移军湖口"的策略,也是此役致胜的另一重要因素。

    大战正酣时,朱元璋率军移至湖口,令常遇春、廖永忠诸将统率水军横截湖面,邀其归路,断绝了陈友谅军队出入的通道,同时,又分别遣将取蕲州、兴国。"朱文正遣兵于南康、都昌绝其粮道。"①朱元璋军又在湖岸立栅,以陆军策应水师。陈友谅进退失据,试图奔还武昌,陆路被阻、湖口被扼。八月二十六日,只得拼死突出湖口、陈友谅便是在突湖口后不久而中流矢身亡的。②次日,陈荣等又带楼船兵马来降,投降士卒达五万余人,朱元璋因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显然,刘基等人提的"移军湖口"的战略直接关系到了此役的后期战局。

    此役之中,刘基还曾使朱元璋免罹一难。《明史·刘基传》载:太祖坐胡床督战,基侍侧,忽跃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仓卒徒别炯,坐未定,飞炮击旧所御舟立碎。

    陈友谅死后,其子陈理,太尉张定边等退奔武昌。朱元璋军围武昌城六月之久,陈理不得已衔壁肉袒,率领张定边等出降。其后汉、沔、荆、岳诸郡县也相继归降。年底,陈友谅据有的广大地区都为朱元璋所有,从而奠定了夺取全国政权的基础。

    对这一规模空前的巨大战役,其后刘基曾挥毫赋诗:忆昔天兵伐荆楚,舳舻蔽江齐万橹。声激烈似雷霆,猛气擿瀸震貔虎。拔栅皖城犹俯拾,探穴九江无险阻。明年大战康郎下,日月蜺圠相吞吐。冯夷蹋浪群水飞,巨鳌掉首三山舞。云随太乙拥锋旗,鼍为丰隆拊灵鼓。将军金甲箭攒蝟,战士铁衣汗流雨。火龙熺焰绛天衢,燧象豗烟煎地府。鲸鲵既翦欃枪落,革木熙阳鱼出釜。??①以雄恣排恣的笔势,描绘了当年一幅日黑天昏的酣战图画。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