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因评传》免费阅读!

三、关于学史(2/2)

作者:刘因评传

理解,"六经皆史"之说,在今天也是可以成立的。

    刘因此说,主观上当然并不是要贬低"经",但确实是想抬高"史"。

    而从其客观效果说,不可否认,它确实有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的作用。刘因此说,后世颇有响应者。明代王守仁说:"以事言渭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①李贽也认为,"经史相为表里"②,与王说相近。清代章学诚针对汉学家埋头考据的时弊,提出"六经皆史"的口号,认为,六经是夏商周三代盛时各守专官的掌故,是当时典章政教的历史记录,并不是圣人为了垂教立言而故意编写出来的。③此后,龚自珍、章炳麟也同主此说。④章学诚的观点,在当时具有破迷促醒的作用;龚自珍所论,更揭开了近代思想斗争的序幕;至于太炎先生,就更是以其说直接参加对旧学的冲击了。由此看来,我们虽不能肯定章、龚等人都是直接受到刘因的启发,但刘因"古无经史之分"之论毕竟开了先河,对其意义应给予充分的估价。

    ① 《叙学》,《静修先生集》卷一,页四一五。

    ② 《中说·王道》。《四库全书》影印本第696 册,第526 页。

    ① 《传习录》上,《王文成公全集》卷一。

    ② 《焚书》。

    ③ 《文史通义》中《易教》、《经解》等篇。

    ④ 参见龚自珍,(占史钧沈论二》;章炳麟:《国故论衡·原经》。

    (三)学史必读全史

    刘因对历代史书都很熟悉,且作了系统地论列。从先秦史书《左氏传》、《国语》、《世本》、《战国策》,到"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下至《晋史》、《南史》、《北史》、《隋史》、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一一作出评价(参见第六章)。进而,他对学史的方法提出了原则性的意见,说:学者必读全史,历代考之,废兴之由,邪正之迹,国体国势,制度文物,但然明白,时以《六经》指要立论其间,以试己意。然后取温公之《通鉴》,宋儒之议论,校其长短是非,如是可谓之学史矣。以此为原则,他进而对当时的学风提出批评:学者往往全史未见,急于要名,欲以为谈论之资,嘴吻之备。至于《通鉴》,亦不全读,抄撮钩节《通鉴》之大旨,温公之微意随以昧没。其所以成就,亦浅浅乎!刘因"学史必读全史"的观点,从方法论说具有重要意义。它强调的有三点:一是要全面占有材料,从实际出发。不道听途说,不以偏概全;二是有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以之作为评判长短是非的标准;三是不可断章取义。浅尝辄止、急于要名。这些看法,都是比较深刻的。其对于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推重,更表现了他颇具史学家的眼力。

    ① 《叙学》,《静修先生集》卷一,页五。

    ② 《叙学》,《静修先生集》卷一,页五~六。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