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因评传》免费阅读!

三、关于学史(1/2)

作者:刘因评传

    关于学史,刘因也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观点,主要有:

    (一)学史须以经为本

    刘因把经史子集的学习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统一的过程,其先后次序不能不讲究,他认为,"经"是基础,史、诸子等的学习应建立在学经的基础之上。他说:《六经》既治,《语》《孟》既精,而后学史。"先立乎其大者,小者弗能夺也。"胸中有《六经》《语》《孟》为主,彼废兴之迹,不吾欺也。如持平衡,如悬明镜,轻重寝飏,在吾目中。刘因认为,史实是具体的,兴废成败、错综纷绩,读的人如果没有主见,就会被史实牵着走;史书是后人写的,叙事言理,评判臧否,不见得都确当。有了六经语孟在胸中,就有了一个标准("平衡"),有了一面镜子,就不致被某些史家所欺了。②刘因此说,可能是受到朱烹的影响。朱熹说:"读书须是以经为本,而后读史。"③但朱熹此话仅是在谈论别的问题时附带提及,刘因则把它上升到学习方法论的高度,并对其道理有所论述,理论色彩有所提高。

    ① 《叙学》,《静修先生集》卷一,页四。

    ② 参阅刘因诗:"记录纷纷已失真,语言轻重在词臣。若将字字论心术, 恐有无边受屈人。"(七绝《读史评》,《静修先生集》卷--,页二○ 九)

    ③ 《朱子语类》卷一二二,中华书局1986 年版,页二九五○。朱熹在给 吕祖谦的一封信中也谈到过这个为学之序的问题,并说是本于程子。 他说:"盖为学之序,为己而后可以及人,达理然后可以制事。故程了教人,先读《论》《孟》,次及诸经,然后读史,其序不可乱也。" (《朱子大全》卷三五《答吕伯恭》)

    (二)古无经史之分

    刘因在谈学史问题时,提出了"古无经史之分"、"经皆史"的著名观点。他说:学史亦有次第。古无经史之分,《诗》、《书》、《春秋》皆史也。因圣人删定笔削,立大经大典,即为经也。刘因的这一观点,可能是受到王通的影响。王通曾说:昔圣人述史三焉:其述《书》也,帝王之制备矣,故索焉而皆获。(注:史有记言,求言则制度得矣。)其述《诗》也,兴衰之由显,故究焉而皆得。(注:史有明得失,穷政化则诗明矣。)其述《春秋》也,邪正之迹明,故考焉而皆当。(史有记事,稽邪正则法当矣。)此三者同出于史,而不可杂也,故圣人分焉。(注:载言,载事,明得失,皆史职也。职同体异,故曰分。)王通把《书》、《诗》、《春秋》说成是圣人(孔子)所述的史,意在强调三书记言、明得失、记事的不同体裁及其意义。刘因则进而明确提出"古无经史之分"、"经皆史"的观点,显然是一个发展。它强调的是经源于史,但经过孔子的选择、删定、笔削(修改并赋予一定的寓意)和传述,从而为后世确立了"大经大典",才被人们尊奉为"经"。刘因的这个说法,验诸历史,是符合实际的。《春秋》原是鲁国史,《诗》是古代文学史料,《书》是古代政治制度史料,"史"字在古代含义宽泛,史实、史料、史书、史官,都可称作"史"。如果从史料来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