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因评传》免费阅读!

二、经历(1/2)

作者:刘因评传

    刘因的一生不算长,且没有大的波澜。但从思想发展上看,却不是直线的,而是有比较明显的转折。可以大致以三十岁左右为界,分为青少年和中晚年两个阶段。

    (一)少有大志

    刘因少有大志,十八岁作的《希圣解》中,即以"希贤、希圣、希天"为主旨,并以"天地间一清才"自命。青年时期写的一些诗篇中,也常坦率地表露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如:骃幼有大志,早游翰墨场。??.邀游《坟》《索》圃,期登孔颜堂。

    远攀鲍谢驾,径入曹刘乡。

    诗探苏李髓,赋盖班马香。

    衙官宾屈宋,伯仲齿卢王。

    斯文元李徒,我当拜其旁。

    呼我刘昌谷,许我参翱翔。

    眼高四海士,儿子空奔忙。

    俗物付脱略,壮节持坚刚。??前年脱颖士,峨峨势方飏。??这表明,他一度既想学孔子颜回,做圣人;又想当与鲍照、谢灵运、曹植。刘帧等并驾齐驱的文学家;还自诩在诗赋上已与苏武、李陵、司马迁、班固、屈原、宋玉、卢照邻、王勃、元结。李白等不相上下,真有点眼空四海的狂劲儿。只是诗中说的"前年脱颖士",他处未见记载,细节不详。但总是曾一度崭露头角吧。

    有时,他还以兼济天下自任,说:头上无绳系白日,胸中有石补青天。②甚至不屑于当一个可能封侯的武士,而志在整顿乾坤:耻为时群辈,追思古人迹。??学剑觅封侯,行行匹夫敌。

    男儿志斯民,安用书剑癖?

    皎然方寸间,自有平安策。

    一日风云会,四方贤路辟。

    致身青云间,高风举六翮。

    整顿乾坤了,千古功名立。

    这里,暗用了张载的典故。张载青年时喜谈兵,后见到范仲淹,范教诲他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并劝他读《中庸》。张载遂立志学儒,终于成为著名理学家。刘因正是以张载等为榜样自勉,憧憬建功立业。

    可见,青年时代的刘因是抱着积极人世的态度,很有一番抱负的。就是"静修"这个名字,也不能理解为消极的"独善"。刘因曾述及自取名为静修的缘由:"当年静修铭,团茅鸡距阳。"②自注:"鸡距,保府泉名。;日尝取武侯'静以修身'语,名所寓舍曰静修龛。"这正是《墓表》及《元史》本传所说"尝爱诸葛孔明静以修身之语,表所居曰静修"的来历。诸葛亮隐居隆中,躬耕南阳,并不是一味地避世。从他与三顾茅庐的刘备的对话(《隆中对》)可知,他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可谓了如指掌,如果不是时刻关心天下大事,是不可能有那样精辟的分析的。其后,他鞠躬尽瘁地辅佐刘备及后主刘禅,终于成就了鼎足三分的大业。从诸葛亮的抱负和经历看,"静以修身"① 七古《呈保定诸公》,《静修先生集》卷六,页一一五。

    ② 七律《初夕》,《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七九。

    ② 《和杂诗》之八,《静修先生集》卷一二,页二四八。

    之语的对偶句也许是"出以济世"吧?①刘因爱孔明此语,应该说也是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这也正是他少有大志的一种表现。遗憾的是,他的《静修铭》却没有其他记载,致使后人不得其详。

    刘因虽然有济世之志,但是,在相对承平的年代,在仕进之途尚不畅通的当时(元朝廷尚未实行科举取士),作为一个汉族的普通儒生,又谈何容易!刘因在一些诗中,也流露出功名未立的烦恼。如:苍月瘦,黑风酸,枯梢老窍号空山。

    东方未动天发黑,迷途客子回征鞍。

    冰髯压唇帽檐侧,耳轮霜醉鼻尖寒。

    中原年少燕南道,功名未立黄尘老。

    黄尘老,马上神情依旧好。全篇的调子不免有些低沉,但结尾的情绪还是蛮高昂的。

    有时,还宣泄出不被世人理解的愤癫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欲求伸泪没,今反堕渺茫。??溺身朱墨窟,人事如冰霜。

    高才日陵替,壮志时悲伤。

    驽骀欺赤骥,鸱枭笑凤凰。

    妾妇妒逸才,浪嘴谗舌长。

    纷纷生谤议,锋起不可当。①这种怀才不遇的情调,在他十五岁的作品中就有表现:浮云翳阳景,灵枫扇我衣。

    男儿志万里,谁复伤别离。

    我生十五年,世事犹未知。

    慨然慕义气,远与千古期。

    高风不可攀,俗纷亦已羁。

    所志必我拒,所期必我违。

    哀歌仰天问:生我亦何为?

    抚剑一太息,昼夜中情驰。②鸿鸽凌云志,燕雀安能知。

    二禽登寥廓,尺鷃笑藩篱。

    世态尽伥鬼,吾将谁与依?③诗中对于当时一些读书人的趋炎附势给予痛斥,还发了一些"屠龙无所用,不如学履稀"之类的牢骚。文繁不具引。总之,青年时代的刘因志向高远,常以"远大自期"④,一度还曾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受到赏识。但很快又遭到挫折和打击,因而有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只是由于史料有缺,其详情不得而知。刘因后来①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这里仅是作引申分析而已。

    ② 杂言《早发高黑口号》,《静修先生集》卷七,页一四○。

    ① 五古《呈保定诸公》,《静修先生集》卷六,页一一五。诗未句中的"起",畿辅本作"岂".今据四库本改。

    ② 五古《拟古》三首之二,《静修先生集》卷六,页一一六。

    ③ 五古《拟古》三首之三,《静修先生集》卷六,页一一六。

    ④ 见《西茔改葬后祭文》,三贤集本《静修集》卷四。

    回忆少年事曾说:某早躁狂,若将有志。中实脆屈,未立已颓。①己卯年(1279),刘因三十一岁。从文字看,此时他对青少年时的"躁狂"似有所检讨。

    ① 《已卯春释菜先圣文》,《静修先生集》卷五,页八五。

    (二)中年授徒

    元朝初年,还没有实行科举。刘因身为布衣,无由进入仕途,难以实现他建功立业的抱负。刘家"世为儒家",不治产业。为了谋生,刘因只得走"授徒教学"一途。

    刘因哪年开始授徒没有确切记载。刘因诗有"十年小学师"②之句,但未署时间,无从推求。又,在《己卯春释菜先圣文》中说:"今辟此馆,惟我之求。讲学有徒,进修有地,研穷参订,亦复有书。于古遗言,于今学者,尚有裨益。"③由此可见,他在三十岁以前已教学。④刘因的教学与一般的乡村塾师不同,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能将理学思想贯注其中,他还亲自编订和撰写了一批辅助教材和参考书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教学上颇有革新精神。这就引起了时人的注意。苏天爵说:乡间老儒,说经止传疏义,为文尽习律赋,闻先生讲贯,阅先生论著,始则谤讪,久亦敬服。刘因的名声因此日显:先生授徒,深居简出。性不苟合,不妄接人。保定密迹京邑,公卿使过者众,闻先生名,往往来谒。先生多逊避,不与相见。不知者或以为傲,先生弗恤也。②当地的地方官也主动地去拜访他:"县长闻名谒下风。"③不少有地位的人还请他给先人作传记,写碑铭(收入《静修集》中的这类文章有十余篇)。一些在职或退休的大官僚还请刘因去做家庭教师。有一位京师的田尚书,本是西域贵族,以厚礼来聘,请教授其子,刘因以"水几啮先人坟墓,谋迁避之"等理由加以推辞。田一再来信催促,刘因说:"可往,则一来即往,诚不敢虚伪,以要人之再三。若.公不亮察,虽百往复,亦止此而已矣。"后又有一位曾任两淮盐使的何尚书也以教子为请。何公家住易州,奉亲家居,藏书万卷。刘因"平生苦无书读,又乐易之风土,遂允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