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谦评传》免费阅读!

第三节"有因有革"的历史发展观(1/2)

作者:吕祖谦评传

    历史究竟是前进的,还是倒退的?这又是吕祖谦和朱高等人在历史观上严重分歧之一。朱熹曾露骨地宣扬历史退化论。他认为夏、商、周三代是天理流行的时代,实行的是王道政治,故而天下其乐溶溶,而三代之后,由于人欲横行,实行的是霸道政治,故而将天下搞得一团糟。吕祖谦则认为历史总是前进的,决不是什么一代不如一代,他反对历史不变论和历史复古论,强调历史的发展是"有因有革"。对于历史既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东西,一概否定,推倒重来。例如"祖宗化成风俗,所以维持天下者,其可削乎?"②也就是说对封建等级名分以及与之相应的典章制度,政治伦理观念等只能是"因"而不是"革"。但尤其重要的是不能借谨守祖宗之法因循守旧,坐视其弊,而必须大胆革除已经过时的陈规陋习。他说:祖宗之意,只欲天下安。我措置得天下安,便是承祖宗之意,不必事事要学也。在吕祖谦看来,祖宗之所以订立法令、规矩,目的是要求天下太平。而当这些祖宗旧章程妨碍了天下太平,后人及时加以革除,就是最好的师承祖宗之意,而不是每件事都要照老祖宗的办法去做。必须承认吕祖谦这一师祖宗之意不师祖宗之法的观点和王安石变祖宗之法的思想是相通的。

    吕祖谦之所以强调对于祖宗之法,"不必事事要学",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历史总是在向前发展的,"先世制度"只能适应"先世",而不能适应"后世"。他指出"施行先世制度于今日"是注定不能成功的。例如,① 《文集》卷13《易说·临》。

    ② 同上卷20《杂说》。

    ① 《文集》卷20《杂说》。

    ② 同上卷1《淳熙四年轮对札子二首》。

    ① 《文集》卷12《易说·蛊》。

    战国时期某些人所宣扬的"帝王之道"就因为已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而变成了"迂阔难行"的空谈。"战国之时指以为帝工之道者类皆迂阔难行者也,知王道之近思者惟孟子一人而已。"②意谓孟子的学说值得仿效之处在于他对于古之"帝王之道"作了修定,不太迂阔。吕祖谦的这一观点与陈亮所说的"古今异宜,圣贤之事不可尽以为法"的思想是相契合的。

    吕祖谦坚持认为历史是前进的,因此对于后人来说,就是要增添前人所不备的新内容。就这个问题,吕祖谦提出如下观点:视前代未备者,固当激励而振起,其远过前代者尤当爱护而扶持。凡是前人所不完备的东西,后人应当"激励而振起"进行大胆的改良。凡是后人发展了前人所没有的东西,更应该加以"爱护而扶持",使之发扬光大。

    人始终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体力量。换句话说社会历史的发展依赖于人的主观努力。吕祖谦这样说:大抵有人事有天理,人事尽然后可以付之天。人事未尽,但一付天,不可。在这里,尽管尚笼罩着一丝天命论的阴影,但很明显,吕祖谦所强调是"人事"。

    他认为不能把什么都推诿于天。重要是要尽"人事",即发挥人的主观努力。

    与此相一致,吕祖谦高度重视人在历史变革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和气致祥,乖气致异,二气之相应,犹桴鼓也。物之样,不如人之祥。故国家以圣贤之出以为祥而景星矞云神爵甘露之祥次之。物之异不如人之异,故国家以邪佞之出以为异,向彗孛飞流龟孽牛祸之异次之。吕祖谦认为物产的阜盛、天象的吉兆,都不如德才兼备的圣贤对于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国家的安定有用途。只要社会上多几个杰出之人才,历史的发展就会更快些。

    南宋时期,在史学领域中爆发了一场著名的王霸之辩,辩论主要是在朱熹和陈亮之间发生的。朱熹认为王、霸是对立的。"三代专以天理行",实行的是王道,故而一片光明。而汉唐以来,人欲横行,实行的是霸道,故而社会混乱不堪,其实他所鼓吹的是历史退化论。陈亮不同意朱氏之说。他认为汉唐诸君如刘邦、李世民等其"大功大德""暴著于天下",足以与三代圣王相媲美。霸道与王道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霸道,就没有王道,其间透露了进化的历史观。吕祖谦没有直接参加这场辩论,但不是说他对这个问题没有自己的看法。吕祖谦认为王道与霸道是有原则区别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他说:王者之所忧,霸者之所喜也。王者忧名,霸者喜名。名何为而可忧耶?不经桀之暴,民不知有汤;不经纣之恶,民不知有武。使汤、武幸而居唐虞之时,无害可除无功可见,与斯民相忘于无事之域则圣人之志愿得矣。功因乱而立,名因功而生,夫岂吾本心邪?

    是故云霓之望非汤之盛也,乃汤之不幸也;壶浆之迎,非武王之盛也,乃武王之不幸也。

    霸者之心异是矣。王者恐天下之有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