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评传》免费阅读!

四、屡经浮沉(1/2)

作者:刘基评传

    至正八年(1348),刘基又回到杭州,任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从事教育铨选之职,本应是刘基较为乐意的差事。但是,这一年,方国珍开始聚众海上,元末大起义的序幕已经拉开,元王朝已如同即将倾覆的大厦,贪官污吏乘机中饱私囊,刘基的谠直性格不能为当时官场所容。果然,上任不久,行省监察御史渎职,虽然此事不在刘基的职属范围,且监察御史的品秩比刘基高,但经过北上感闻,对官场的情散现状深为不满,对祸国殃民的失职官吏深恶痛绝,因此,愤而举报,但是官场已沆瀣一气,宪臣不但不予追究,反而斥责刘基的耿介之举,因此刘基愤然辞职。

    这次辞职,虽然也不无愤懑,但由于已熟谙官场内幕,穷个人之力,也难有所为,因此,比乍离江西时,心情平静些许。辞职以后,闲居杭州达四年之久。在杭期间,又新添二子,不免欣喜。长子刘琏,字孟藻,洪武十年(1377)被授予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出而为江西参政,朱元璋曾意欲委其重任,终因胡惟庸所胁,洪武十二年(1379)堕井身亡。次子刘璟,字仲璟,洪武二十三年(1390)为閤门使,后摆为左长史。成祖即位,称疾不至,被逮入京,犹称殿下,并且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建文四年(1402)自经而死。

    在杭期间,又遇江西故交钱士能。此时士能以奉议大夫为建昌知州,而刘基成为寓公,两人一进一止,"相去越五等。"①"知者劳之,愚者安之。"② 《北上感怀》《文集》卷十三。

    ③ 《过东昌有感》,《文集》卷十三。

    ④ 《北上感怀》,《文集》卷十三。

    ① 《北上感怀》,《文集》卷十三② 《北上感怀》,《文集》卷十三。

    ③ 《过南望时守闸不得行》,《文集》卷十五。

    ④ 《北上感怀》,《文集》卷十三。

    ① 《送钱士能之建昌知州序》,《文集》卷五。

    ②这当然是刘基的自谦之辞,但也道出了无奈于时的苦闷。

    这次初寓杭州,不久就与荐绅之士陶凯、刘显仁等结成知已,陶凯,字中立,临海人,曾领至正乡荐,洪武初被荐入京,与宋濂等同修《元史》。洪武三年(1370),与崔亮并为礼部尚书,后因朝使前往高丽,主客曹误用符验而被处死,《明史》有传。刘显仁,四明人,至正十年(1350)曾领乡荐,后任嵩山书院山长,不久病卒。性格耿介,交游甚少,陶凯、刘基、贾执中是其平生最相知者。

    除此,在杭期间,还与柯上人、竹川、照玄、别灯等人结成方外之契,但不是讲究佛理,而是谈诗论韵。这些僧人在《补续高僧传》、《新续高僧传》等灯录传记中无一见载,但多数是"著书以为乐",①"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②的诗坛才隽。当然,刘基并未完全沉寂于这种文墨交谊之中,而不忘目击时艰,借诗文明志,以求"有裨世教",讥刺当时。

    寓居杭州期间,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大起义已经爆发。此前,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人方国珍也率众起事,据有东南沿海。刘基虽然仕途屡遭谴挫,对元王朝的**政治深为不满,但是,与一般的封建士大夫一样,仍然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视剿灭起义者为吊民伐罪的行为,作诗曰:"王师古无战,枭獭安足烹。人言从军恶,我言从军好。用兵非圣意,伐罪乃天讨。??牧羊必除狼,种谷当去草。凯歌奏大廷,天子长寿考。"③当然,这主要是针对方国珍而发的。此诗便是省掾高明随省臣南征方国珍之前,刘基为之赋诗送行的。④刘基对方氏痛恨尤切,这固然是由于受阶级局限性的影响,而只是片面地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求得社会的安宁,同时还应该看到,元末起义队伍成份较为复杂。当时确实有一些纪律较为严明的军队。①而方国珍则曾焚掠沿海,②方氏所为客观上具有扼元咽喉,断其命脉的作用,这也是忠于元室的刘基所不能接受的。刘基对方氏的态度,当与方国珍军队"烧掠沿海州郡"③的行为有关④。同时,方国珍与红中军起义的性质又有所不同,红中军虽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明确以"虎贲三千,直捣燕幽之地;龙飞九五,重② 《送钱士能之建昌知州序》,《文集》卷五。

    ① 《竹川上人集韵序》,《文集》卷五。

    ② 《照玄上人诗集序》,《文集》卷五。

    ③ 《从军诗五首送高则诚南征》,《文集》卷十三。

    ④ 《明史》卷二百八十五《高明传》:"高明,字则诚,永嘉人。至正五年进士,授处州录事,辟行省掾。方国珍叛,省臣以明谙海滨事,择以自从,与论事不合。及国珍就抚,欲留置幕下,即日解官"。① [清]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之三《天完徐寿辉》:"壬辰秋,蕲、黄徐寿辉贼党攻破昱岭关,径抵余杭县。七月初十日,入杭州城,??其贼不杀不淫,招民投附者注姓名于簿。"(中华书局1982 年版)。

    ② [清]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之九《台州方谷真》:"至正壬辰春,国珍率海岛贫民千余艘,突入刘家河,烧运船无算,遂抵太仓,大肆焚掠"。

    ③ [清]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之九《台州方谷真》。

    ④ 刘基自撰《无妃庙碑》云,"(至正)十二年五月,方国珍寇台州,自中津桥直上登楼,骑屋山,内薄临城,城中人方拒击,楼忽自坏,登者尽压死。贼遂纵火焚郭外民舍,楼并毁。"转引自《国初群雄事略》卷之九《台州方谷真》。

    开大宋之天"⑤相号召,将锋芒直指元王朝,而方国珍起事主要是基于个人的恩怨,出身也颇为复杂,甚至有人认为他本来即是台州土豪⑥,至正年间,同里蔡乱头啸聚恶人行劫海上,有司发兵捕逐,方国珍的怨家陈氏诬构其与蔡乱头相通,因此,只得入海起事。对于方氏兄弟来说,"若束手就毙,一家枉作泉下鬼,不若入海为得计。"⑦起事的目的前期是全身避祸,后期则以据三郡、占海道向朝廷要求封官晋爵。由于方氏并不是以灭元为直接目的,而认为"朝廷虽无道,犹可以延岁月"①,因此,他可以与朝廷交易,乃至联合,朝廷为了镇压其他起义军队,与方氏也时战时和、飘忽不定。

    至正十二年(1352)江浙行省又任命刘基为浙东元帅府都事。②就任之时,朝廷对方国珍惮于用兵,一意招抚。而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与刘基则力主剿捕,但朝廷命泰不华解散部众,方国珍兄弟则受官有差。其后,朝廷发兵进攻徐州,命令江浙省臣募集水师扼守大江,方国珍心有疑忌,入海再叛。泰不华则在方国珍诈降时,被刺投海身亡。③但朝廷对泰不华的忠元之心全然不察。刘基作《吊泰不华元帅赋》为其"忠沉沉而不白"鸣不平,对秉持朝政者的怨恨更趋强烈,"上壅蔽而不昭分,下贪婪而不贞。""倒裳以为衣兮,涅素以为玄。"锋芒所向,从贪婪的下僚,直至封建皇帝。虽然这主要是针对朝廷对起义军飘忽不定的政策而发,但确实指出了元王朝权分椒涂,政出奸佞的现实,当时朝中确如刘基所言,方国珍交通权要,"省院之驳议未决,而航海之宝贿直达于宫中"④,因此,刘基"喟皇天之不祥",深感元王朝已病入膏盲,难以救药。

    元代浙东道宣慰司辖长江以南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当时的反元军队,除了南方的方国珍外,北方徐寿辉率领的红中军也攻城掠地,占据了江浙行省北部的大片地区。为了剿抚反元义军,刘基奔效于南北,在与元帅纳邻哈刺共同议筑庆元城后,先南下永嘉,至正十三年(1353)初,又北上杭州,此前徐寿辉率领红中军曾攻入杭州城,半月以后,又被元军收复。刘基沿途只见瘦马怨夫,艰难跋涉。杭州城才历兵燹未久,官军收复时又"举火焚城,残伤殆尽"①,昔日繁华绮丽的杭城,但见"市人半荷戈,使客尽戎装。"②一片兵荒马乱的景象,刘基有感于乎氏遭遘灾皆,"悲来怛中怀,泣涕纵横流。"③写下了一些格调凄苍沉郁的诗篇,如《悲杭城》:观音渡头天狗落,北关门外尘沙恶。健儿被发走如风,女哭男啼撼城郭。忆昔江南十五州,钱塘富庶称第一。高门画戟拥雄藩,艳舞清歌乐终日。割膻进酒皆俊郎,呵叱⑤ [明]陆深:《平胡录》,胜朝遗事初编本。

    ⑥ [清]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之九引《方氏事迹》。

    ⑦ 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之九《台州方谷真》。

    ① 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之九《台州方谷真》。

    ② 元帅府即宣慰司。《元史·百官志》:"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

    ③ 详见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之九《台州方谷真》。

    ④ 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之九《台州方谷真》。

    ① 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之三《天完徐寿辉》。

    ② 《癸巳正月在杭州作》,《文集》卷十三。

    ③ 《癸巳正月在杭州作》,《文集》卷十三。

    闲人气骄逸。一朝奔进各西东,玉斝杯散蓬荜。清都太微天听高,虎略龙韬缄石室。长夜风吹血腥入,吴山浙河惨萧瑟。城上阵云凝不飞,独客无声泪交溢。④至正十三年(1353)月,朝廷命令江浙行省左丞帖里帖木耳招抚方国珍,同时,刘基也被改任为江浙行省都事。因在对方氏问题上与朝廷相左,在此任上遭受了出仕以来最为沉重的打击。

    刘基始终认为方氏兄弟为乱军首魁,应当捕而杀之,以做效尤。方国珍对主剿派刘基也颇为忌惮。①朝廷对方国珍则时抚时剿,至正十二年(1352)月,方国珍诱杀泰不华,重新浮海反元后,朝廷与方国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