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因评传》免费阅读!

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2/2)

作者:刘因评传

日:"吾每阅一过,于经必有新得。"彼第以诗文视之,何啻千里!初溢文靖,后欲改如许文止之例,执政者日:"渠安得侪许?渠务独善者尔!"是鸟知先生之志者哉?钦惟世皇,圣虑深远,征先生翌储君(太子真金),盖欲他日相须,犹向之用许公也。诚得裕皇(真金谥号)嗣临大宝,先生天假以年,君臣都俞,道合言从,必能致王道之雍熙,还风俗之淳厚,俾儒者之效大白于天下,不但学者依归而已。奈何事与愿违,虽善无征,徒贻独善之悄,岂非天乎?

    从以上二文可知,刘因的从把问题,在元代虽经朝臣一再请求,终无结果。不过,刘因的名声还是日益显著,他的家乡容城为他建起伺堂,刘因的故里沟市更名为尊贤庄。这在当时,也算是很轰动的事。

    明代,刘因的影响仍在继续。明人修《元史》列有刘因传。刘因文集,一再刊刻。刘因的词墓,一再修茸。但是,明人对刘因评价的角度却有所变化。

    明代初年,一些名臣对刘因仍甚敬重。如修《元史》的作者宋濂著文说:先生之心,岳镇川澄。先生之操,玉温石贞。先生之学,寤寐六经。岐阳之风,鲁郊之鳞。和气袭人,盎然阳春。周孔性情,棍其深醇。或出或潜,与道周旋。九京(墓地)可作(起死复生),吾为执鞭。明儒薛渲称刘国有① 《安默庵文集序》。见三贤集本《静修集》附录。

    ② 转引自《宋元学案》卷九一《静修学案》黄百家按语。

    ③ 《国朝文雅》序,载《道园学古录》卷三二。

    ① 《静修先生画像赞》。见三贤集本《静修集》附录,凤翔干切气象。又称其足以廉顽立懦、百世之下,闻其风者莫不兴起。又说:"静修不屑就,其意微矣。"这些话,除未句外,基本上还是元人的调子。但后来的一些议论,则注入了民族主义的内容。如邵主说:论者拟公两生。四皓,世以为名言。然两生责汉以德,四皓责汉以礼,而不谓其世之下可也。若公之世,盖大异于汉。公产其地,如硕果在剥,渺焉独存。再徵再逊,而自靖以卒。知《春秋》之义者,当有以处公矣,尚奚以他求为哉?虽然,伯夷之不臣周也,爱斯义焉尔也,是以有登山之歌;仲连之不帝秦也,爱斯名焉尔也,是以有蹈海之誓。公负名义之重,而力莫能与,山登海蹈,未尽其愤,顾力敢为危行而下敢为危言。鸣呼!秦人,非周也;元人,又非秦也。甚矣世之为变,于是益可痛矣!①大意是说,元人把刘因比作两生、四皓,并不确切。刘因的崇高,主要在于深明《春秋》大义,坚持华夷之辨,具有民族气节。邵宝的这一说法本来并不符合实际(详见第三章),但在明代特殊的时代条件下(汉族中央政权对付蒙古、后金等少数族武装的威胁),它后来却成了明人评价刘因的主调。如王遴说:《春秋》严华夷之辨??辽金元以来,??天地晦冥,四夷交侵,自元决裂已尽,何不幸中国一至此也!五百年以来,有刘静修先生焉,耻其冠履倒置,是驱衣冠之士,无异于蹈水人,因作《退斋记》,以斥当时之仕元者。崔铣说。

    伯夷薄周,食首阳之蔽而死;管宁盗视曹氏。迄不受爵;静修刘子,辞元人之召。夫三子者,笃念故国,力扶名教,岂日山栖谷汲,尚冲乐退而已哉!①苏、王、崔等都努力把刘因说成是个反元的志士。遗憾的是,这与刘因对元蒙的矛盾的政治态度并不一致,因此这样的评价便很难令人心服。果然,有的明儒就对刘因的民族气节提出异议,他们以《渡江赋》为证据,认为刘因曾"幸来之亡",为元蒙张目。明丘濬《<大学衍义〉补》中提到:"当世祖渡江,因尝作赋以欣幸之,有'战则为士,降则为奴'之语,世以此少之。"这个早年著作中的"小辫子",就这样被揪住不放,由此也影响到官方对刘因的态度。虽然有人加以辩护,但前后七次提出"从祀之请,均"格于时议"而被否定。及至明末,孙奇逢写《读(渡江赋)辨》,竭力为刘因剖白,但终究难于消释另一些论者的疑问。这种争论,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刘因在明代的影响。只是,由于过分重视政治态度间题,从而掩盖或削弱了对刘因学术思想的全面阐扬。

    在清代,刘因的知名度仍很高。孙奇逢撰《理学宗传》,采刘因言行冠于书之首,又列入《北学编》。黄宗羲编《宋元学案》,设《静修学案》,由其子黄百家、著名学者全祖望等最后完成。康熙年间,刘因著作编入《容城三贤集》刊行,序跋中对刘因备加赞美,而其立论则基本上恢复了元人评价的主调。如富鸿基说:"刘先生倡道北方,远绍濂洛关闽之统,而高蹈不② 转引自[清]陈夔龙奏请从祀折,见三贤集本《静修集》附录。

    ① 《重刊静修先生丈集序》。见三贤集本《静修集》附录。

    ② 《容城两贤集序》。见三贤集本《静修集》附录。

    ① 《静修文集序》。见三贤集本《静修集》附录。

    仕,屡辞征召,其芳标峻致,议者至比之孤竹伯子之清。"①李瑞徵说:"静修学贯天人,理邃河洛,为一代钜儒。??羽翼经传,尤在《四书精要》一书,惜其湮没而不传也。"②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静修集》及《四书集义精要》均被收入,在《四库提要》中对刘因作了高度评价。《四库全书总目》说:其早岁诗文,才情驰骋。??其文遒健排奡。迥在许衡之上,而醇正乃不减衡。??其诗风格高迈,而比兴深微,闯然卅作者之堂。讲学诸儒,未有能及之者。这是清代对刘因作出的半官方结论。只是偏重于诗文的风格,至于思想方面,仅用了"醇正"两个字,略嫌不足。

    道光间,《容城三贤集》曾翻刻。光绪时,王灏编《畿辅丛书》,又将《静修集》收入,还将《静修集》以"定州王氏本"单独刊行。可见,刘因的书在清代仍有较多的读者。

    宣统元年(1909),直隶总督陈夔龙奏请将刘因从祀文庙,奏折中称:刘因"著述隆富,羽翼经传之功早经议定先朝,允足信今传后。"又说:"刘因学术精纯,志行卓越,前明请从记者七次①,均以格于时议,旷废至今。自胜国以洎昭代,儒臣迭有论辩。前修未泯,公论愈彰。??前虽累章不报,阅三百余年士绅复申前议,足征论以久而益定,泽虽远而未湮。??请旨俯准,将元儒从祀文庙,以阐幽潜,而资坊表。"这次奏请从祀,终于得到朝廷的批准。但其时清朝寿已将终,在社会大变革风涛的鼓荡下,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更紧迫的革命问题,刘因从祀文庙所漾起的余波,也就是微弱的,难于发生重大的影响了。

    进入民国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打倒孔家店"的声浪中,理学受到严厉批判,作为理学家的刘因也就引不起社会的多大兴趣。不过学术界并没有忘记这位学者,在《四部丛刊》和《丛书集成》两部丛书中,都将《静修集》收入,《三贤文集》也曾在民国十六年补修并重印。

    拨乱反正以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成为共识,刘因作为优秀古代思想家也开始被注意,一些专著和报刊中不断提到他的名字,《中国史研究》、《河北日报》、《河北学刊》、《河北大学学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等都刊载过评介刘因思想的文章。这表明,尊儒崇道的时代尽管是一去不复返了,但随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包括刘因在内的古代优秀思想家,还是应该给予积极的、恰当的评价。

    ① 《容城三贤集序》。

    ② 《容城三贤集序》。

    ③ 《四库全书总目》下册,第1430 页。《四库简明目录》文字稍有异。 说:"其文遒健排奡,在许衡、吴澄上,而醇正不减于二人。其诗风 格高迈,而比兴深微,尤闯然入作者之室。北宋以来,讲学而兼擅文章者,因一人而已。"(《四库简明目录》卷一七,集部五·别集类四〕

    ① 陈在奏折中说到前代请从祀的情况:"元臣李世安等累章请与许文正 同祀;明礼部尚书王沂、翰林学士宋褧亦尝以从祀请;成化元年,助 教李伸亦请从祀;弘治元年,礼部尚书周洪谟等议,薛瑄与刘因并 祀:正德间,容城张绍烈复力言,宜准杨时例从祀。"② 陈夔龙奏请从祀折。见三贤集本《静修集》附录。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