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因评传》免费阅读!

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1/2)

作者:刘因评传

    刘因出身于中下层士人家庭,家境比较贫寒。一生在乡间设帐授徒,从学者除少数人身份较高外,多数属于中下层子弟。弟子中,出类拔幸者盖寡,只有一个私淑弟子安熙(默庵)比较突出,多亏安熙及其弟子苏天爵、杨俊民等的宣扬,刘因之学才得以"昌大于时"。

    当然,刘因生前也并非默默无闻,他凭着自己的品德、才华和努力,赢得了比较高的社会声望,以致丞相不忽木都荐举他做官,并两次受到皇帝的征聘。一个普通儒生能获此殊荣,足见他当时的名气的确非同寻常。

    刘因的影响在死后有增无已。

    刘因逝世不久,国子助教吴明上书朝廷,请求对刘因加以褒奖,说:臣闻,国家之有隐士,足以励薄俗,扶世教,英风清节,照映千古。如尧舜在位,而有巢由;文武开基,而有夷齐;汉高灭秦,而有四皓;光武中兴,而有严光。此皆当世大贤,高蹈远举,万乘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进退关国家之治乱.出处系天下之重轻,治平之世,不可无者。??刘因隐居教授,不求闻达。??志趣高尚,有非时辈之敢望者。??风俗之薄也久矣,士之处世,不自贵重,闻一人之誉,一章之荐,或得人草食豆羹,则喜见颜色,惟恐或失,不复知有廉耻等事。何则,私欲动于中,利禄夺于外也。而斯人也,授以三品清要之官,辞而不就,非操守有素,能如是乎?当风俗浇薄中,忽得此人,足为奔竞者之劝。可谓颓波砥柱,绝无而仅有者也。仗望今太常,定因溢名,赠以美职,??使吾道有所光显。知所劝惩。庶几息奔竞之风,厚薄俗之道矣。吴明主要赞美的是刘因隐居不仕的品德,突出的是刘因的志趣高尚、操守有素和淡薄名利的风节,以及表彰刘因所可能产生的巨大社会作用。

    元仁宗延祜年间(1314~1319),朝廷采纳了儒臣的建议,赠刘因为翰林学士、资德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这期间,以朝廷的封赠为契机,形成了尊崇刘因的小**。故乡容城为刘因立祠、修墓。名士苏天爵为之作《墓表》,文中说:自圣贤之学不传,礼义廉耻之风日混??士之慕功名者,溺于富贵之欲;工文艺者,汩于声律之陋。其能明乎圣贤之学,严乎出处之义者,盖不多见也。我国家治平方臻,贞元会合、哲人斯生,有若静侈先生者出焉。气清而志豪,才高而识正。道义率干乡邦,风采闻于朝野。??迄今,孺子远人,皆知传诵姓字。??自义理之学不竞,名节隳颓,凡在有官,见利则动。有国家者,欲图安宁长久之治,必崇礼义廉耻之风,敷求硕儒,阐明止学,彰示好恶之心(一作公)。作新观听之几(一作庶)。使人人知有礼义廉耻之实,不为奔竞侥幸之习,则风俗淳而善类兴,朝廷正而天下治。世祖皇帝再三召聘先生者,其以是软!??先生??风节凛凛,天下慕之,扶世立教之功大矣!苏氏所论,基调与吴明大体相近,着重在刘因品格的高洁和对于世风的影响。这一看法,遂成为元人评价刘因的主调。当时的另一位名士归肠(时任枢密参议)为之撰碑文,赞刘因道:道德之蕴,实邹鲁圣贤相传之绝学,风谊节概,则孤竹伯子之清也。可① 《乞褒赠刘公书》,三贤集本《静修集》附录。又见《元朝名臣事略》卷一五,文字小有异。① 苏天爵:《静修先生墓表》。见三贤集本《静修集》附录。

    谓万人之杰,百世之师者欤!其生也,足迹不出燕赵,而风采闻干天下;自处不离布衣,而贵尚轶于王公。归氏认为,刘因在思想上继承了孔盂的正学,在风节上有伯夷的气概,称得上是豪杰之士,百世之师。另一位名士杨俊民为之撰《静修先生祠堂记》,赞美道:泰山岩岩,不足为高;秋霜烈烈,不足为严。仰止风酞,逸乎不可及也。??天下成高其操,至今称道不绝。②。

    元末名士欧阳玄赞刘因画像说:微点之狂,而有沂上风雩之乐;资由之勇,而无北鄙鼓瑟之声。于裕皇之仁,而见不可留之四皓;以世祖之略,而遇不能致之两生。呜呼!麒鳞凤凰,固字内之不常有也,然而一鸣而六典作,一出而《春秋》成,则其志不欲遗世而独往也明矣。亦将从周公孔子之后,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者邪?这篇《赞》,可以作为元人评价刘因的代表作。文中先将刘因与孔子的两个弟子作比,说刘因具有曾点的情怀,却不狂放;兼备仲由的勇毅,却不粗鄙。又把刘因比作汉初的商山四皓和不肯出仕的鲁两生。还以珍稀的麒麟凤凰为喻,暗指刘因虽未直接用于世,但却可以引发文教的繁荣兴盛。他认为,刘因的志趣并不是作遗世而独往的隐士,而是要作周孔的继承者,像张载说的那样,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

    这个评价,也被元朝皇家所接受。元顺帝至正九年为刊行刘因著作特颁"圣旨"。这篇圣旨,我们前文曾引证过,这里再摘引其中重要的几句:静修先生刘因,负卓越之才,蕴高明之学。说经奚止于疏义,为文务去乎陈言。行必期千古人,事每论乎三代。汉唐诸子,莫之或先;周邵止传,庶乎可继。??虽立朝不逾于数月,而情节可表于千年。

    这道"圣旨",可说是元代对刘因作出的权威性结论。它称赞的重点是,刘因才识卓越,学问高明,品格高尚,思想纯正,可与汉唐诸子比美,是宋代理学的正统继承人。表彰他,"上可以禅国家之风化,下可以为学者之范模",意义非同小可。

    元人评价刘因,还有把他与许衡、吴澄作对比的:苏天爵最先把刘因与吴澄并提,说二人是志同道合的人:天爵之生也后,不获见先生(指刘因)。及游成均,得临川吴文正公为之师。吴公于海内诸儒,最慎许可,独尊敬先生。岂其问学出处,道同而志合欤?①元末名士虞集则把刘因与许衡作比,以为刘比许的思想品格更高,说:昔者天下方一,朔南会同,缙绅先生固有得朱子之书而尊信表章之者。

    今其言衣被四海,家藏而人道之,其功固不细矣。而静修之言日:"老氏者,以术欺世而自免者也。阴用其说者,莫不以一身之利害而节量天下休戚,其终必至于误国而害民。然而特立于万物之表,而不受其责焉。而自以孔孟之时义,程朱之名理自居,而人莫知夺之也。"观其考察干异端几微之辨,其精如此,则其下视一世之苟且污秽者,不啻蠛蠓之细、大彘之秽,岂不信然!① 《书静修先生碑阴》。见三贤集本《静修集》附录。

    ② 《静修先生祠堂记》。见三贤集本《静修集》附录。

    ① 《静修先生画像赞》。见三贤集本《静修集》附录。

    ① 《静修先生墓表》。见三贤集本《静修集》附录。

    ①文中所说的缙绅先生,即指许衡而言。这层意思,在虞集另一篇文章中说得就更为明白。他说:文正没,后之随声附影者,谓修辞申义为玩物,而苟且于文章;谓辨疑答问为躐等,而姑困其师长;谓无所猷为为涵养德性,谓深中厚貌为变化气质,外以聋瞥天下之耳目,内以蛊晦学者之心思,虽其流弊使然,亦是鲁斋所见,只具粗迹,故一世靡然而从之也。若静修者,天分尽高,居然曾点气象,固未可以功效轻优劣也。虞集还曾在一篇序文中说:"建阳蒋师,文著国朝,《文雅》三十卷,而以保定刘静修先生为之首。??嗟夫,若刘先生之高识卓行,诚为中州诸君子之冠。"③虞氏所论,不但认为刘因可以和许衡比肩,就品格识见而论,甚至还超越其上。

    这些说法,细节虽有不同,评比高下也互有轩轻,所下结论也不见得公允,但都为许、刘、吴为元代三大儒之说开了先河。

    但是,关于是否应将刘因从把孔庙的问题,却有争论而久拖不决。从祀,表明朝廷对己故儒者学行的充分肯定,在古代被看作是很荣耀的事。元仁宗皇庆三年(1313),许衡从祀,刘因则未获准。对此,刘因的再传弟子们深以为憾。苏天爵在《静修先生墓表》中说:延佑年间,朝廷对刘因追赠官爵溢号后,"中外风纪儒臣,咸以先生砺俗兴化,有功昭代,宜如许文正公从祀夫子庙庭。礼官会议,亦皆曰可,而当路者未遑行也。"杨俊民在《静修先生祠堂记》中对此说得更具体:近年学者,追述范世之功,请列从祀,累章不报。议者谓:于经无所著述。嗟夫!先生诗文,无非六籍笺注,惟善读者知之。先师子安子(安熙)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