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因评传》免费阅读!

二、史学思想(2/2)

作者:刘因评传

臣,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死心踏地追随刘邦,战功卓著,俱得善终,子孙皆袭侯爵。两相对照,如果从韩信等自身方面找原因,未尝不可以说是咎由自取。刘因的另外两首诗就涉及了这个问题,他写道:许身良犬笑君痴,快快难胜已自危。

    ① 七古《登荆轲山》,《静修先生集》卷七,页一二一。

    ② 《通鉴纲目》卷二上。

    ① 七律《井陉淮阴侯庙》,《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六五。

    智数相催难免死,才名如此岂无疑。

    两年蕃镇真犹假,十载君臣喜又悲。

    最恨当时萧相国,直教三族到全夷。韩信被刘邦逮捕后,发怨言说:"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②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③.刘因认为,韩信这种表现,只能招来危祸。韩信与刘邦离心离德,并非一时一事。当初,韩信夺取齐地后,使人言于汉王,要做"假齐王",刘邦大骂道:"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谋士张良、陈平暗中踢刘邦的脚,示意此时不能得罪韩信,刘邦觉悟,改口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遂封韩信为齐王。④后来,韩信率兵会师核下,消灭了项羽,刘邦立即袭夺韩信的军权,徙封之为楚王。显然,刘邦对韩信早有戒心,真个是"君臣相诈"。而韩信对刘邦一面有"乘时而缴利"的市井之志,一面又幻想刘邦能"酬功而报德",不会亏待他,也未免太天真了。谋士蒯通早就提醒韩信:"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韩信却犹犹豫豫,丧失警惕。史书上说,刘邦得知韩信被处死,"且喜且怜之。"①可见,刘邦早有除掉韩信的心;而韩信则时不时地萌生反叛的念头。韩信从投刘邦到被处死,前后历十年;封齐王,约两年。君臣二人就是在这种真真假假、互相利用中度过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在萧的力荐下,被拜为大将;而最终被杀,又是吕后与萧何的共同设计。此种遭遇,怎能不使人感慨万千呢!

    第三首诗进一步讲这个意思:君臣尚诈日生疑,谁与乾坤息战辇?

    未论恃功羞伍啥,试看观变要王齐。

    良能用汉气无敌,萧可制韩才自低。

    枉为虚名误忠节,五陵烟树亦凄迷。前文提出,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蜂灌等列"。一次,韩信走访樊啥,"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韩信出门,自我解嘲地笑着说:"生乃与哙等为伍!"③周勃、灌婴、樊哙都是刘邦的老部下,属嫡系,樊哙又是刘邦的连襟。三人也都立下赫赫战功。但韩信被拜为大将,地位在三人之上。韩信羞与樊哙等为伍,充分表现他的居功自傲。而这种心理素质正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韩信得拜大将军,是出于萧何的力荐;而最后的被处死,又出于萧何的预谋。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出身小吏,后成为刘邦的丞相。韩信终被萧何所节制,说韩信"才自低"诚不为过。诗的后两句,表现了刘因对韩信的批判和惋惜。

    现代历史学家评价楚汉相争这段历史,大多认为,韩信等异姓王是封建割据势力,他们拥兵自重,各霸一方,和朝廷分庭抗礼。从人民大众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消灭这些异姓王,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① 七律《井陉淮阴侯庙》二首,《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六五。

    ②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③ 《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④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①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② 七律《井陉淮阴侯庙》,《静修先生集》卷九,页一九○。

    ③ 《 史记·淮阴侯列传》。

    重要意义。刘邦为一己的私利,杀害功臣,固然应该批判,但客观上则符合人民需要休养生息的愿望。①刘因虽然不可能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站得这么高,但他既批判刘邦、韩信的"君臣尚诈"虚情假意;又慨叹韩信才智不足,"枉为虚名",终于导致身死族灭的大祸,还是有较深刻的见地的。

    3.斥曹瞒曹操,小字阿瞒,是妇孺皆知的著名历史人物。学术界对其评价则褒贬不一。刘因没有全面论述过曹操,只在少数诗文中提及。由于受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他对曹操是完全否定的。

    前文曾提到,刘因在论述史书时说:陈寿写的《三国志》:"任私意而好文,奇功伟绩往往削没。非裴松之小传,一代英伟之士遂为寿所诬。后世果有作者,必当改作,以正寿之罪。奋昭烈之幽光,破曹瞒之鬼蛾,千古一快也。"②这里,刘因尊刘抑曹的倾向很明显,所谓"一代英伟之士"的奇功伟绩,主要指蜀汉的事业。"昭烈"是刘备的谥号;"曹瞒之鬼蜮"指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的种种伎俩。这里涉及到一个老问题:魏蜀吴三国,以谁为正统?陈寿是西晋朝臣,司马氏政权是继承曹魏的,所以陈寿修《三国志》,只能以魏为正统。从历史发展的实际说,这本没有什么不对。但后来却成了问题。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不满意陈寿的作法,以晋接蜀汉,以蜀汉为正统。北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三国事以魏纪年;而南宋朱熹作《通鉴纲目》,又以蜀汉纪年。其后,萧常作《续后汉书》,元郝经也作《续后汉书》,都为刘备争正统。刘因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参加了尊刘抑曹的大合唱。这种倾向广泛影响到话本、杂剧等民间文学,并为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奠定了基调。

    这一题材,刘因还写过三首咏史诗。一首是:诸侯负汉已堪怜,直笔何为亦魏编?

    最爱曹瞒台上瓦,至今犹属建安年。前两句指责某些史书以魏为正统,后两句写曹操事。曹操挟持汉献帝号令天下,享受"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殊待遇,但生前毕竟没有篡汉,只称魏公、魏王。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建铜雀台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台高十丈,有屋一百间,楼顶铸有一丈五尺高的大铜雀。建安是汉献帝年号,瓦上刻建安年号,表明曹操表面上还承认汉朝。在刘因看来,曹操无疑是僭越的奸雄,但比较起来,某些史家简直更无忌惮!

    另一首是:功名且就汉庭多,毕竟曹瞒累我何?

    汶上千年英气在,有人梁甫正高歌。前两句说,建安年问,名人辈出,成就了许多不朽的功业。这些功名是在汉朝的名义下做出的,不能记到专权的奸雄的功劳簿上。后两句赞颂了两位不愿在潜越的权臣手下做官的人。一是孔子的弟子阂子骞。鲁国掌权的大卿季孙氏让阂子骞当费宰,闵拒绝了,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②情愿逃到汶水边隐居,① 参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1964 年第4 版,第35 页;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二册1979 年第1 版, 第162 页。

    ① 七绝《铜雀瓦砚》,《静修先生集》卷一一,页二一○。

    ① 七绝《梁甫吟》,《静修先生集》卷一一,页二二三。

    ② 《 论语·雍也》。

    也不给权臣干事。另一位是诸葛亮,他好为《梁甫吟》《古歌谣名》,隐居于隆中,躬耕陇亩,"不求闻达于诸侯",后来得到刘备的器重。遂许以驱驰,终生以匡复汉室为己任。

    还有一首是:眼底权好汉室空,伯喈文举亦才雄。

    王畿庙号关何事,亦在区区论建中。蔡邕,字伯喈,东汉灵帝时的著名学者,因上书议论朝政缺失,触痛权贵,被流放朔方。遇赦后,亡命江湖十余年。董卓专权时,强征入朝,"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董卓被诛,蔡邕被权臣王允逮捕,死于狱中。孔融,字文举,东汉未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因触怒曹操被杀。蔡孔二人的遭遇有相近之处。刘因借以慨叹,东汉朝廷被权奸所把持,有骨气,有思想的士人,一个个被杀掉,汉室空虚了。诗的后两句是说,奸雄的后代终于窃国,而搞迁都、更名、赠谥、上封号等把戏,以论证自己的"奉天承运",天命当归,这一切,不过是掩人耳目罢了。其所指的当是下列事实: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朝,于黄初元年(220)追尊曹操为武皇帝;黄初四年,定操的庙号为太祖。又于黄初元年迁都洛阳,洛阳原名雒阳,改雒为洛。为什么呢?曹丕下诏书说:汉属火行,火忌木,所以,"洛"去"水"而加"隹"。魏属土行,"土,水之牡也,水得土乃流,土得水而柔,故变雒为洛。"①诗中对这套做法进行了嘲讽。

    4.骂王维,赞颜真卿唐朝中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在叛军面前,有人失节事贼,有人坚决抵抗。王维是前者的代表,颜真卿兄弟是后者的代表。

    史载,安禄山叛乱,颜真卿时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他联络从兄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响应,合兵二十万,被推为盟主,大大牵制了叛军的势力,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为唐王朝组织平叛赢得了时间,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颜果卿时任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响应从弟真卿之约,起兵断叛军后路,战功卓著。次年被叛将史思明所破,不屈而死。安禄山叛乱时,王维任给事中,叛军攻陷长安,王维被俘。他当时名气很大,被安禄山迎至洛阳,接受了叛军的伪职。乱平,下狱。肃宗怜其才,赦免了他。以气节而论,他们的高下是显而易见的。

    刘因对他们的评价,从王维的一幅名画引起。刘因也承认王维的画在艺术上的确有巨大的感染力,说:是图,唐宋金源诸画谱皆有评,识者谓惟李伯时《山庄》可以比之,盖维平生得意画也。癸酉之春,予得观之。唐史及维集之所谓"竹馆"、"柳浪"等皆可考。其一人与之对谈或泛舟者,疑裴迪也。江山雄胜,草木润秀,使人徘徊抚卷而忘倦,浩然有结庐终焉之想,而不知秦之非吾土也。物之移人观者如是!但对王维的失节,则给予情辞激烈地批判,说:维以清才位通显,而天下复以高人目之。彼方偃然其前身画师自居,其人品已不足道。然使其移绘一水一石,一草一木之精致而思所以文其身,则亦不至于陷贼而不死,苟免而不耻。其紊乱错逆如是之甚也,岂其自负者固止于此,而不知世有大③ 七绝《读史谩题》,《静修先生集》卷一一,页二二三。

    ① 《三国志·文帝纪》裴松之注。

    ① 《辋川图记》,《静修先生集》卷二,页四○。

    节,将处己于名臣乎?斯亦不足议者!然后,他连带对一些王公豪贵也进行批判:予特以当时朝廷之所以享盛名;而豪贵之所以虚左而迎,亲王之所以师友而待者,则能诗能画背主事贼之维辈也。进而,他将王维与颜真卿作了对比,并对时事发出慨叹:如颜太师之守孤城,倡大义,忠诚盖一世,遗烈振万古,则不知作何状?其时事可知矣!??呜呼!人之大节一亏,百事涂地。况可以为百世之甘棠(喻地方官之有惠政于民者)者,而人皆得以刍狗之,彼将以文艺高逸自名者,亦当以此自反也。刘因在另文中还提到:"维与郑虔同以能诗能画名当世,后又同事贼;贼平,复同以画得苟免死。"④又曾对颜真卿的家世进行过考证。⑤这都表明,他对于忠好的爱憎感情是十分鲜明的。

    5.嘲冯道冯道是五代时期的著名官僚,历仕五姓(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都担任宰相、太傅、太师、中书令等显职,居相位达二十多年,丧君亡国,未尝在意,浮沉取容,长享富贵。自号长乐老,死后被追封瀛流王,是典型的"不倒翁"。冯道在五代、宋初一度有极高声望。《旧五代史》对冯道称道甚多,但也有微词;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开始对冯激烈批判,说:"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以而知也。"①刘因继承这一传统,对冯道的无节操取批判态度。

    冯道是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易州太宁山有冯道吟诗台遗迹,刘因曾游于此,写了下面的诗句:林壑少佳色,风雷有清秋。

    为问北山灵,吟台何久留?

    时危亦常事,人事足良谋。

    不有拨乱动,当乘浮海舟。

    飘飘扶摇子,脱屣云台游,每闻一朝革,尚做数日愁。

    朝廷乃自乐,山林为谁忧?

    视彼昂昂驹,奈此泛泛鸥。

    四维既不张,三纲遂横流。

    坐令蚩蚩民,谓兹圣与俦。

    蚩蚩尚可恕,儒臣岂无尤!

    不有欧马笔,孰敢回万牛?

    太行千里来,潇洒横中州。

    今朝此登临,孤怀涨岩幽。

    何当铲叠蟑,一洗佗山羞。刘因以孔子说的,'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① 《辋川图记》,《静修先生集》卷二,页四○。

    ② 《辋川图记》,《静修先生集》卷二,页四○一四一。

    ③ 《辋川图记》,《静修先生集》卷二,页四一。

    ④ 《书王维集后》,见四库本《静修集》卷一二。

    ⑤ 见《跋鲁公祭季明侄文真迹后》,《静修先生集》卷三,页四八。

    ① 《新五代史》卷五四。

    ① 五古《冯瀛王吟诗台》,《静修先生集》卷六,页九八。

    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作为立论根据,认为像冯道那样:"浮沉取容"是无耻的行经。欧阳修《新五代史》在叙述冯道事之前写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 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岂有不乱,国家岂有不亡者乎?" ②刘因诗云,正本此义。《新五代史》又载:冯道死后,"时人皆共称叹,以为与孔子同寿(73 岁),其喜为之称誉盖如此!"③诗中也对百姓的这种不辩美恶,不分光彩与耻辱的社会心理给予深深谴责,并认为,"冯瀛王吟诗台"这种名字使太宁山都蒙受耻辱,应当铲除之。

    刘因又写有一篇记翟节妇的叙事诗。记叙在金源南迁的兵荒马乱中,翟氏之夫从军,死于战场,翟氏出入兵刃,负其夫之尸归。既葬,由于早寡无子,自杀于墓侧,邻里救而复苏,始终一节,一直活了八十多岁。诗中对这位妇人的节操给予了热情歌颂。由于翟民的村子距离冯道吟诗台只数十里,所以,刘因在诗未揭出冯道事,与之作了对比,说:千年吟诗台,峨峨太宁巅。

    为招冯太师,和我节妇篇。①把冯道与节妇对比,也见于《新五代史》,欧阳修在叙述冯道事之前,写到一个节妇--王凝妻李氏之事:王凝病卒于官,一子尚幼,李氏携子负夫的遗骸而归。途中欲住一旅店,店主不许其宿,"牵其臂而出之",李氏认为店主拉自己的胳臂是污辱了自己,便用斧子砍断了被拉的那条胳臂。这件事惊动了地方长官,李氏被表彰为节妇。欧阳修接着说:"呜呼,士不自爱其身,而忍耻以偷生者,闻李氏之风,宜少知愧哉!"②今人读李氏事,由于时代的隔阂,对之可能不好理解,也许觉得不近人情,但在古代,她的确是被作为风节刚烈的典型的。冯道辈虽身居高位,但毫无廉耻,就精神境界说,二者确有天壤之别。

    刘因还有一诗直接写冯道: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

    朝梁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③此诗正面刻画冯道逢迎新主子,在异族统治者面前亦奴颜婢膝的丑恶面目。冯道在后晋任首相,晋主对契丹称臣称子,让冯道代表自己入契丹上徽号,冯道"无难色",说:"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①后来契丹灭晋,冯道又投靠契丹,契丹主耶律德光问他为什么前来?他说:"无城无兵,安敢不来?"耶律德光又讥俏地问他:"尔是何等老子(老东西)?"他回答说:"无才无德,痴顽老子。"②冯道就是靠此类装呆卖傻。② 《新五代史》卷五四。

    ③ 《新五代史》卷五四。

    ① 《翟节妇诗》并序,《静修先生集》卷六,页一○六。

    ② 《新五代史》卷五四。

    ③ 七绝《冯道》,引自陈友琴主编:《元明清诗选注》北京出版社1988 年版。此诗畿辅本、四库本、三贤本、四部本《静修集》均未见。据 查,该诗原载于陈衍辑撰:《元诗纪事》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① 《旧五代史》卷一二六。

    ② 《新五代史》卷五四。

    自我作贱的"机警",赢得了契丹主的欢心,竟又被任为太傅。这个"亡国降臣"就这样又暂时保住了自己的地位。

    又,冯道在为晋出使契丹时,有钱都买薪炭,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北地苦寒,老年人怕冷,应该多准备点。"以此表示久留的意思,故意做出愿舍残骸的样子给契丹看,亦即甘愿死心踏地地投靠。③刘因的正是讽刺这种行为。

    综观刘因的史论史评,大多是缘事而发,而不是作史学专论;加以多采用诗歌的形式,因之往往不够系统,不够详尽。其写作重点不是史实本身,而是借此抒发感情,或引出某种看法。前人曾指出:"古人咏史,皆是咏怀,未有深入作史论者。"④刘因的咏史之作,亦属此类。它们无疑还注入了元初社会或刘因自己的身世等现实内容,只是由于表现得比较隐晦,已不大容易确指了。尽管如此,由于它们毕竟是咏怀之作,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他对于所咏人物事件的态度,从而了解作者的历史观。刘因坚持华夷之辨、王霸之别,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严格区分忠好,明辨荣辱,这些,都给人以深刻教益。当然,其中也不免有迂腐或偏激之处,那是不足为训的。

    ③ 《旧五代史》卷一二六。

    ④ 《陶靖节集·咏三良》陶澍按语,世界书局民国二十五年版,第63 页。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