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冈村宁次》免费阅读!

第十七章 九江之战(1/2)

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冈村宁次

    九江防御系危安,蒋公运筹有定见;

    冈村击败张发奎,打破武汉外围线。

    话说历史名城九江,坐落在长江南岸,位于从安庆到武汉这段长江的向南弯曲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自不待多言。

    还在6月中旬,国民党统帅部就在“对武汉附近作战之意见”中指出:“武汉已为我抗战之政治经济及资源之中枢,故其得失关系至巨。惟武汉三镇之不易守,而武汉近郊尤以江北方面之无险可守尽人而知,更以中隔大江外杂湖沼,尤非可久战之地,故欲确保武汉则应东守宿松、鄱阳湖,北扼双门关、大胜关、武胜关诸险,依大别山脉以拒敌军,并与平汉北段之积极行动相呼应。若敌悬军深入则可临机予以各个击破,或在大别山预为隐伏待其深入,出奇兵以腰击之。如此方可制胜,方可以确保武汉。否则据三镇而守,于近郊而战,则武汉对我经济资源上之重要性已失,所保者,仅此一片焦土而已,且受敌之包围,则势如瓮中之鳖,固守南京之教训实殷鉴之不远,故欲确保武汉并始终保持武汉为我政治经济资源之中枢,则应战于武汉之远方,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为上策……”

    根据当时的情况,应当说国民党统帅部的作战意见是正确的。它的主旨就是“应战于武汉之远方,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即在武汉的外围远方抗击日军。

    鄱阳湖畔的九江城,正是武汉以东外围防线上的一个要点。对此,冈村的心里是清楚的。

    九江防区归中国第9战区第2兵团总司令张发奎将军管辖。他深知九江对于武汉会战的重要性,7月10日他匆匆离开武汉,14日抵达瑞昌,15日到达九江。他的兵团原在鄂东待命,这次继续东移至江西九江据守,当时部队虽已经陆续到达指定位置,但阵地构筑,后方设施及地方战时组织,尚未就绪。张发奎分别召集会议,亲自部署并巡视指导,严令部下做好迎击日军进攻的准备。

    张发奎,字向华,1896年生于广东省始兴县。早年就学于武昌陆军预备学堂,参加过辛亥革命。1921年,他是孙中山广州大本营警卫团第3营营长。北伐开始后,他作为师长,率部参加攻打汀泅桥、贺胜桥等重大战役,有“铁军英雄”之誉。当时,叶挺就是他手下的团长。后来发动八一南昌起义的贺龙所部及叶剑英等人,也都曾隶属于他的部下。

    作为粤籍将领,他与蒋介石关系不睦,并参加过武力讨蒋,但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发奎在南京面见蒋介石,告其“今后中国的出路,唯有抗战之一途”。蒋当即口头答应,并许他“日后抗战充先锋”。

    “七七事变”爆发后,张发奎义愤填膺,表示:“如果这次再不能对日作战,那么我就入山为僧,今后永不问世事!”

    “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后,张发奎任右翼军总司令,1937年9月16日,他指挥部队与登陆的日军展开血战,击伤日海军旗舰“出云”号,他的炮兵曾有“神炮”之美称。在淞沪抗战最困难的时候,他仍表示:“誓流最后一滴血,尽最后一分力,死守下去!”

    如今,日军又即将进攻他的部队负责防守的九江,这位当年的“铁军英雄”会怎样表现呢?

    来九江防守之前,张发奎知道冈村宁次从东北调来就任第11军司令官,指挥的第一仗就是攻九江,肯定要格外地疯狂。所以,他曾向蒋介石报过一个方案,内称:为免早期被敌突破登陆成功,影响以后作战,我兵团拟以第4军、第70军及第60师为预备队,分置于马回岭、瑞昌、妙智铺等九江侧后地带,以便支援第一线作战,并预定以黄老门东西之线为第二线预备阵地,以便状况不利时行逐次抵抗。

    蒋介石见报怒目:“张向华未战已有轻弃九江之念,此断然有悖全线防御计划。”当即否决了此案,并交待张发奎:九江必须死守,决不能让日军攻陷。

    张发奎感到压力很大。作为一名战将,他非常清楚九江乃武汉门户,九江不守,全线影响极大。可外界舆论众口一辞:九江外围地形对守军有利,守住九江应无太大问题。外界舆论越这么说,他越觉得压力大,心里越有气。老实说,他对守住九江没什么把握。九江外围虽说江、湖地障对防御者有利,但这只是对旧式战争而言。如今他既无炮舰,又无战机支援,江、湖只能限制自己。而冈村的部队沿江、湖可以随意登陆,他为此还得处处设防、分散兵力。外界舆论的乐观估计和自己使命的艰难使他坐卧不安,战斗还未打响,他的心就有些发虚了。

    对张发奎的名字,冈村并不陌生;对九江,他也是熟悉的。1926年秋,北伐军的张发奎部队在九江、南昌一带与军阀孙传芳作战,他当时正以军事顾问的身分呆在孙传芳的九江前线司令部里。那次,孙传芳让张发奎部队打得节节败退,冈村见势不妙带着偷到的华中地区军用地形图,化装坐小木船登上日本军舰,才捡回了性命。这次会战他要打的首仗,就又碰上了张发奎,心想此人不可小瞧。

    冈村预定进攻九江的先头部队为波田支队、后续部队为松浦淳六郎中将率领的第106师团,进攻时间为6月23日。

    波田支队的实力相当于日军的一个旅团,但支队长波田重一的军衔却比一般旅团长的少将衔高一级,是个中将。该支队的官兵多为台湾青年,适应亚热带气候,日军大本营把它从台湾调来,旨在让它在酷热条件下进行武汉会战发挥作用。而该支队也没有辜负日军头目的希望,连连攻下了安庆、马垱等要点,其强悍、拼死精神毫不亚于日本的本土官兵。甲午战争后,中国战败被迫将宝岛台湾割给日本,台湾成了日本的“领土”,台湾人成了天皇的“臣民”,许多台湾人在日本当局推行的“日本化”过程中还起了日本名字,侵华战争中的日本军队有不少台湾籍官兵。

    7月20日,冈村将自己的战斗指挥所设在彭泽。22日,为了更靠前抵近指挥作战,他又将战斗指挥所向前推进到湖口。“结果,我这军司令官的位置,竟处于最前线的步哨线上——湖口的石钟山下,这是很特殊的情况。当天曾有一位旧识海军军官来找我,他根据常识判断军司令官的所在地不在安庆就在彭泽,但找来找去一直找到最前线才得相见,甚为惊讶。石钟山是鄱阳湖水人长江处的小山,山上有座幽雅的寺院,据称此处风光甲长江,由这里观察敌情、地形甚为爽快。”

    7月22日晚,长江及鄱阳湖水面上,天空阴沉昏暗,雨前的劲风刮起来了。九江城内第2兵团指挥部里,张发奎将军有些心神不宁。他总有种预感,这样的天气,也正是日军偷袭的时机。他吩咐部下:“今天天气不好,马上通知九江各岸口,尤其姑塘守军预11师加强戒备,决不能疏忽。”

    23日零时,半夜的风更大了。鄱阳湖面,狂风掠过,掀起阵阵巨浪。大风的呼啸声、湖水的拍打声,淹没了数十艘正向姑塘扑来的日军登陆艇的马达声。波田支队冒着瓢泼大雨,已经偷偷抵进到距姑塘登陆地千余米处。

    就在中国守军发现这一意外敌情的那一刻,湖中鞋山小岛上日军炮火扑天盖地地向姑塘守军阵地飞来。团团火球映红了姑塘黑漆漆的夜空。

    日登陆艇向岸边冲来。预11师官兵竭力抵抗,击沉敌艇10余艘,激战3小时后,波田支队登陆成功。张发奎得到报告后,急令预11师预备队向登陆之敌反击,同时马上命令第15师、第118师增援,务必于拂晓前将登陆的波田支队赶下湖去。

    天渐渐发亮,张发奎战前的忧虑这时成了现实摆在他面前。日军几十架次的战机在天空盘旋,轰炸扫射。地面和水面上,鞋山岛日军炮阵地及长江上日军舰炮把成千上万的炮弹射向中国援军。这是一次真正的立体进攻战,增援的第15师和第118师被压在通往姑塘坑坑洼洼的道路上,根本靠不了前。预11师的预备队虽靠近滩头,但兵少力孤、装备又差,几次反击逆袭都被波田支队打了回来。尽管张发奎在九江城跳脚大骂,但增援部队就是上不去。23日激战一天,24日,冈村令第106师团进入站塘,协助波田支队,使占领姑塘的日军兵力更加充实。

    25日白天一整天,张发奎又调集了4个师的兵力向姑塘方向反击,但血肉之躯还是没能顶住日军的飞机、大炮,4个师损失惨重,反击失败。

    武汉,最高统帅部。蒋介石闻知姑塘的情况后,生怕张发奎自作主张,放弃第一线阵地,当下给张发奎和第2兵团所隶属的9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上将各去一电,再次明示:九江一线阵地必须固守。

    还是在25日这一天,姑塘之急未解,九江又被日军突破。日第106师团和波田支队趁挫败中**队反击姑塘之胜势,立即会攻九江。攻击前,日轰炸机先对九江城防阵地滥炸,九江街市一片火海。驻守九江城内的李玉堂部顽强阻敌,但仍未挡住。25日晚,日军蜂拥入城,敌我双方展开激烈巷战,遗尸累累。

    张发奎这时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拼着全部兵力孤注一掷与敌死战,要么退守第二线阵地逐次抵抗。以他的想法,明智些早就撤至第二线阵地了,可最高统帅要他坚决固守,不惜全员王碎。蒋介石从武汉会战的战略全局考虑,守住九江城是对的,但具体到九江一地的仗怎么打法,却不甚高明。**领导人周恩来曾这样评价蒋:他在战略方面的指导才能,优于他对一个具体战役上的指挥、指导。可这位最高统帅的一贯作风,偏偏又总是爱插手下面的事,有时甚至要过问一个师的作战部署,实在太累,还总是适得其反。张发奎与蒋打过多年交道,深知他的脾气,撤退还是固守死战?决心难下。他担心这时撤走,蒋委员长会怎么说?尤其他手下号称“铁军”的第4军还没使用,而这个军又与他从北伐战争时就有长久的历史关系,是他的起家老本。不撤吧,部队打光了,九江恐怕还是个丢。思前想后,他咬着牙,一拳砸向桌子:“撤他妈的,天大的事老子顶着!”

    26日晚,张发奎率第2兵团全线后撤,向牛头山、金官桥、十里山等阵地转进。九江陷落,同时,长江对岸的江防要地小池口也被日军占领。

    不管怎么说,张发奎打的这一仗是失败了。九江被冈村宁次拿下,标志着日军冲开了武汉外围中**队的一线防御。

    再说坐阵武汉的蒋介石,听说九江失守,气得在军委会上痛骂张发奎:“张向华紧要关头心存私心。他把第4军藏在后面为什么不用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