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丘吉尔》免费阅读!

第三十四章 忐忑不安(1/2)

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丘吉尔

    进军锐利如破竹,胜利前夕多龃龉;拼命竞争图霸业,鹿死谁手看角逐。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不断胜利,丘吉尔和盟国之间,尤其是和苏联的矛盾愈来愈尖锐了。1944 年夏,苏联红军开进中欧和东欧,这就使丘吉尔感到迫切需要同苏联人在那些地区达成一项政治协议。然而,在如何处理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的问题上,伦敦与莫斯科之间的意见分歧,迄未取得进展。

    5   月间,在伦敦召开的帝国会议,曾对整个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英国首相对苏联的胜利进军忐忑不安,当时他给艾登外交大臣写了如下一份备忘录:

    “应为内阁和帝国会议起草一个文件,简要他说明我们与苏联政府之间存在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在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国正日益发展,而在希腊尤为严重。文件力求以一页纸为限。

    “我还不能说意大利现在问题很多,但总的说来,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打算默认巴尔干半岛各国,或许还有意大利的**化?今天上午柯廷先生已谈到这个问题。总而言之,我认为我们应当对此作出明确的结论;如果我们的结论是要抵抗**的渗透和侵略,就必须在军事形势许可的最佳时机,把问题相当直截了当地向他们提出来。当然,我们必须先同美国进行磋商。”同一天,5   月4   日,丘吉尔辽在帝国会议上说:“显然,关于俄国人在意大利、南斯拉夫和希腊搞**阴谋活动,我们正接近于同他们进行摊牌。我认为他们的态度日益难以对付。”会后丘吉尔还提出了一项所谓“一般性的建议”,即在战时情况下,罗马尼亚的事暂以苏联为主负责处理,希腊的事则留给英国负责处理。但美国对此的反应却相当“冷淡”。

    6   月11 日,罗斯福在致丘吉尔的信中说:“我们承认,在任何一个特定地区内承担军事责任的政府,将下可避免地要随着军事进展的需要而作出决定;但我们相信,这一类决定的自然倾向是要扩展到非军事领域中去,而如所建议的那种类型的协议,又将加强这种倾向。”过了两天,丘吉尔又在一封电报中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必须谨慎申明,我们不是在建立任何战后势力范围。”苏军夏季攻势,势如破竹,丘吉尔对此不是欢欣鼓舞,而是忧心忡忡。

    这次进攻以对芬兰人采取辅助攻势为序幕。芬兰人在拉多加湖到波罗的海之间加固了原先的曼纳海姆防线,建成难以攻克的防御系统。但是,这时苏军的素质和装备与1940 年在此地作战时已大不相同,因此经过12 天的激烈战斗后,就突破防线,于6   月21 日攻克维堡。当天又开始采取军事行动,扫荡拉多加湖北岸。月底,苏军已将敌军驱回本上,并恢复从列宁格勒通往摩尔曼斯克的铁路交通。芬兰军队在德军支持下曾作短暂抵抗,但毕竟抵挡不住,终于在8   月25 日请求停战。

    6   月23 日,红军开始进攻维切布斯克与戈梅利之间的德军防线。在这两个地方以及博布鲁伊斯克、莫吉廖夫等许多城镇和乡村,德军已建立了坚固的阵地,布置了环形防御工事;但苏军涌入这些城镇之间的空隙地带时,这些阵地便接连受到包围,并彼逐一击破。一周内苏军已突进80 英里;接着又抓紧战机,乘胜前进,7   月6 日攻克明斯克,将溃退的敌军封锁在一条仓促组成的防线上。这条防线自维尔纳向南伸展直达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区;从那里,德军又被锐不可挡、汹涌而至的苏军一扫而光。7   月底,红军开进科夫诺和格罗德诺,抵达涅曼河。在五周年挺进250   英里,德军损失惨重,25 个师覆灭,同样数量的部队被围困于库尔兰德。

    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区南面的苏军,也取得辉煌战果。7   月13 日,他们在科韦耳与斯但尼斯拉夫之间的战线上发动一连串的进攻。10 大后,德军全线崩溃,苏军又向西挺进120   英里,抵达桑河畔的雅罗斯瓦大。在接连攻克斯但尼斯拉夫、伦贝格和普热米什尔之后,于7   月30 日在散多梅尔以南横渡维斯杜拉河,直逼华沙。

    苏联红军在这次大战役中所取得的胜利还远远不止于此。他们的胜利一直扩展到南面的罗马尼亚。直到8   月以后,从切尔诺夫策到黑海之间的德军防线还一直封锁着通往罗马尼亚及其普洛耶什蒂油田和巴尔干半岛各国的通路;但是,由于德军调兵增援其远在北面行将陷落的阵地,这条防线就削弱了,接着在8   月22 日苏军发动的猛烈攻击之下,防线就告迅速崩溃。德军损失16 个师。8   月23 日,年轻的米凯尔国工率领心腹在布加勒斯特发动政变,使整个军事形势发生根本的变化。罗军全体官兵一致追随国王举事。在苏军到达之前的三天之内,德军有的被解除武装,有的越过北面撤退。到9   月1   日,德军已全部撤离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政府随即宣告投降。

    之后,苏军挥师西进,长驱直入多瑙河流域,越过特兰西瓦尼亚阿尔卑斯山,到达匈牙利边境;同时,多瑙河南岸的苏军左翼也陈兵南斯拉夫边境,为大军向西推进并为解放维也纳作好准备。

    英国首相从红军的胜利进军中清楚地意识到,经过这场残酷的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不仅不会像他的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僚在战争初期所预料的那样被击败或被削弱,反而是愈战愈强了。事态的这一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对后期的战争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丘吉尔认为,强大的苏联必定要彻底消灭法西斯主义,随后很可能在欧洲和世界各地出现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这是“深恶痛绝**”的丘吉尔所最不愿意看到的。正如英国《劳工月刊》在一篇文章中所写的:“西方统治者想到1943 年法西斯主义可能解体而**将取得胜利时都不免惊惶失措,在这方面丘吉尔比其他任何人更加不安。”丘吉尔在1942 年10 月,也就是在斯大林格勒尚未击溃德军之前,曾起草一份备忘录分送给英国战时内阁的阁员。他写道:“我的全部思想主要集中于欧洲这个现代国家和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如果俄国的野蛮行径一旦蹂躏了欧洲古老国家的文化和独立,将是非常可怕的灾难。”这些话是他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写下的。丘吉尔在当时以及战争的后期,一再致函苏联政府,表示他对苏军胜利的喜悦和对苏联战绩的赞赏。显然,这些都是礼节性的表示,并不是他的真实感情和真实想法的披露。

    1943 年底,反希特勒同盟国内部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英国的重大变化。苏联在抗击希特勒德国及其附庸国的斗争中成功地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因此它在决定战后世界命运中的作用也随之加强。美国发展了本国的武装力量和军火工业,从而使它在同盟国当中的影响增大了,而英国的影响则相对下降,英帝国的大政治家南非联邦总理史未资在1943 年底对英国领导人说:“战后将出现两个巨人,一个是欧洲的俄国,另一个是北美。”丘吉尔怀着痛苦和激愤的心情意识到这一点,据英国历史学家D   ·吉克斯说,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期间一再说,他在那个时候才第一次意识到“英国是一个多么小的国家”。他描绘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然而,在这三者当中唯有小毛驴能够认准归途。”丘吉尔在一生中始终主张英美保持亲密关系。他第一次提出这一主张是在20 世纪初。丘吉尔的传记作者认为,他对美国抱有好感,是因为按血统来说他是半个美国人;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则是,丘吉尔认为在20 世纪英美两国有共同的对手:欧洲的对手是德国,远东的对手是日本,而在全世界范围的对手则是社会主义和各国的革命运动。艾登在1943 年3   月15 日同罗斯福谈话说:“我们最困难的问题是俄国,”“英国要单独对付俄国可能力量太弱。”艾登的看法毫无疑问能够代表丘吉尔。因此,英美之间不能互相敌视,他们只能携手反对共同的敌人。

    丘吉尔反复考虑了战后的世界结构,他的设想是:一、在欧洲乃至全世界建立一些联邦国家;二、建立英美的亲密同盟以保证实现他的战后英美称霸世界的意图。为此,丘吉尔在致战时内阁一项秘密备忘录中曾这样写道:

    “我相信,欧洲各国大家庭能够作为一个整体在欧洲会议的领导下组成统一阵线。我主张建立欧洲合众国。我希望欧洲会议可以有10 余名会员,包括从前的各个大国,包括瑞典人,挪威人,丹麦人,荷兰人,比利时人,法兰西人,西班牙人,波兰人,捷克人和上耳其人。”由于这里说的是以前的大国,这就意味着丘吉尔已把德国和意大利包罗在这个反苏集团之内。他没有把法国列入大国的行列,把它同荷兰和土耳其排在一起。显然这个“欧洲联邦”要在英国的领导之下,其目的主要是对付苏联和世界各地的革命运动,同时也为了更容易地同强大的“日益肆无忌惮的美国伙伴”打交道。丘吉尔同美国人会谈时,当然不可能谈到这层意思。

    在世界领导人中,很少有人像罗斯福总统那样深刻了解丘吉尔。罗斯福不为表面上的必恭必敬所迷惑。丘吉尔经常称自己为罗斯福的“第一中尉”,对罗斯福始终称“总统先生”,罗斯福则报以亲切的称呼“温斯顿”。但是,英国首相“固执己见”使罗斯福感到厌倦。据目睹者描述,在战争接近结束时,总统向丘吉尔说明白自己的意见之后,通常还耍加上简短的评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