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慧成才的奥秘》免费阅读!

道德·修养(1/2)

作者:早慧成才的奥秘

    大凡成才者,一要立志,二要有德行。因为,没有德行,再伟大的志向也难以实现。所以,做父母的,在教育子女时,切不可忘记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

    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儿时对这些概念可能理解不深,但一经父母解释,他们便很快明白,等孩子一旦憎恶这些现象时,则说明孩子真正领会了父母的心境。

    如果你的孩子能处处“细行律身”,总为别人着想,这就说明你的教导有了成绩。

    你这样做,不配做我的儿子

    ——子发老母教子的故事

    战国时期,楚秦相战。楚宣王派他的大将军子发带兵作战,不料前线断了粮草,子发派使者向楚宣王告急。使者拜见完楚宣王,顺路赶到子发家中,去探望他的老母。

    子发的老母看到使者赶来,甚为高兴,亲切地问道:

    “兵士们都很好吗?”

    “很好。”

    “供给怎样?”

    “军队里还有些豆子,大家只能一粒一粒分着吃。”

    “你们将军身体好吗?”

    使者说:“将军每顿都能吃上肉食和米饭,身体很好。”子发的母亲听了这话,犹如一只苍蝇飞进肚里,心里乱糟起来。

    不久,子发率兵浴血奋战,打败了秦军。

    当他回来拜见老母时,却见大门关得紧紧的,不准进去。后经人劝说,母亲才将大门开了一条缝。她生气地对着门外的儿子说:

    “你听说越王勾践伐吴的事了吗?有人献给越王一罐酒,越王就派人把酒倒在江的上游,让士兵们一起饮下游的水。虽然大家都没有尝到酒味,可每个人的战斗力却提高了五倍。过了几天,又有人献给越王一口袋干粮,越王又把它分给士兵们吃。虽然大家都没有能吃饱,每个人的战斗力却又提高了十倍。现在,你做了将军,粮食不够,士兵们只能分一点豆粒吃,你自己却早晚都吃肉食米饭,这是什么道理?你使士兵陷于死地,而自己却在上面享乐。这样的将军,虽然打了胜仗,也是偶然的,并不是你的功劳。你这样做,还算是我的儿子吗?你不要进我的家门了。”说完,咣的一声又把门关上了。

    子发听了母亲的教诲,很受触动。他赶紧回话:“孩子知罪,决心改过。”这时,母亲才答应让他回到家中。

    统兵而不知爱兵,即百战百胜,也是罪孽。

    ——曾国藩

    将不知兵,以其国与敌也;兵不知将,以其将以敌也。

    ——朱德

    主将常察士卒饥、饱、劳、逸之情,使之依如父母,则和气生。气和则心齐,兵虽百万,指呼如一人。

    ——戚继光

    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做人的机会。

    ——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一视同仁,正是他的贤明之处

    ——杨溥教子不慕权贵

    杨溥(1372-1446)是明朝有名的政治家。他以有雅操、质直廉静出名,很受人敬仰。特别是他教育儿子不慕权贵的事,更为后人称道。

    明宣宗时,杨溥在朝廷任宰辅。

    一天,他的儿子从家乡来京城看望他。他问儿子:“你从家乡到京城,一路上可曾听说哪个令守贤明?”

    儿子答道:“我经过江陵来到这里,看见江陵的县令范理就很不贤明。”

    杨溥又问:“江陵的县令怎么不贤明?”

    儿子气冲冲地说:“我是堂堂宰辅的儿子,可他对我的招待实在太简慢了。”

    杨溥又问:“怎么个简慢法?”

    儿子把情况详细说了一遍,然后道:“我遇到过好多县令,人家对我都是十分慕雅,可他……”

    杨溥听后,心想:不少身居要位的人,常常以下级能否对自己殷勤趋奉,决定对他们的亲疏,并凭借这些吹捧来增长自己的威风。他们的子弟,往往借助父兄的势力到处为非作歹、横行霸道,而他们却喜欢听信这些子弟的话,把他们当做自己的耳目。这样怎么能治理国家,为百姓做事呢?于是,他对儿子的错误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他说:“江陵县令把宰辅的儿子视为一般百姓的儿子,这正是他的贤明之处,你怎么能责怪他呢?我看,问题还是你的心思不正。往后,消一消官气才是。”

    后来,杨溥了解到范理确实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为官清廉,很受百姓爱戴。于是,他亲自提拔他做了德州府知府,不久,又让他做了贵川左布政使。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张衡

    一个人要生活得光明磊落。

    ——冯雪峰

    大丈夫行为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

    ——《晋书》

    人应当同正直、快乐结交。

    ——司马脱

    真诚是处世行事的最好方法。

    ——怀特利

    处已、事上、临下,皆当以诚为主。

    ——薛敬轩

    奉承是一枚依靠我们的虚荣才得以流通的伪币。

    ——拉罗什福科

    望儿做个老实人

    ——父亲教司马光做人要诚实

    司马光6岁的时候,常跟姐姐在父亲的书房外间玩。

    这一天,司马光拿来一些核桃仁让姐姐帮助把皮剥掉。核桃仁皮很难剥,姐姐的小手在上面使劲地剥了两下,没有剥掉。她气得跑了。

    一会儿,一个婢女进来,她把核桃仁用开水一烫,再用小刀一刮,皮就掉了,然后交给了司马光。

    司马光刚把白白的核桃仁拿到手,姐姐进来了。她奇怪地问司马光:“皮是怎样剥掉的?”司马光晃了晃脑袋,得意地说:“是我自己用手弄掉的。”

    姐姐联想起前不久他砸破水缸,机智地救出掉在里面的小朋友的事,就信以为真,连连称赞说:“好弟弟,你真聪明。”

    外屋发生的这件事,被坐在里屋读书的父亲看得一清二楚。他放下书本,走到屋外,看着司马光的眼睛问:“这核桃仁是你剥的吗?”父亲一问,司马光的脸一下子红了,低下头说:“不是。”父亲让他把剥核桃仁皮的真实情况讲给姐姐听,然后说:“一个人聪明是好事,但要老实,说谎、骗人不是好孩子,我希望我的儿子做个老实人。”司马光连忙认错,从此再也不撒谎了。

    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

    ——杰弗逊

    做官更应行为端正

    ——李母教子的故事

    唐朝有一个名叫李畲的人,他母亲学识渊博,教子很严。李合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很注意对他进行教育,既抓他的学业,又重视他的品德修养。

    后来,李畲在朝廷里做了监察御史,专门负责检查官员们在军事、政务等各方面的情况。李畲当了官后,母亲更注意教育他:要行为端正,莫谋私利。

    一天傍晚,李畲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他身后跟着一辆大马车。

    李畲到家没来得及见母亲,便呼家仆打开仓门,又指挥着他们卸车,把一袋袋粮食往仓房里搬。

    “踏踏”的马蹄声和杂乱的说话声,惊动了正在房间里看书的母亲。她走到院中,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李畲迎上前去,告诉母亲:“这是我从官家仓库里领回的薪水粮。”说话间,李畲脸上挂满了得意的神色。

    李母没吭声,她在仓房和马车旁静静地转了一遭,发现一个月的薪水粮食似乎有些多,便问衙役:“送来的粮是多少?”

    衙役说:“三十斗。”

    “何止三十斗,我看只多不少。”李母量过之后,把儿子叫到一边,问是怎么回事。

    李畲满不在乎地回答:“我是当御史的,装粮时,他们可能没量。”

    李母又问:“你雇的这辆马车,车钱是多少啊?”

    “当御史嘛,雇马车是不用付钱的。”李畲还是那样满不在乎。

    “畲儿!”李母一下变了脸色,怒气冲冲地说,“你身为监察御史,检查的就是那些贪赃受贿的不法行为,怎么你自己还这样做呢?”

    李母喘了几口粗气,接着又说:“我们李家几代做官,没有像你这样的。想当年,有人牵来成群的马和牛献给你的曾祖父,他老人家只不过喝了人家的一杯敬酒,一匹马、一头牛也没要。你父亲在世的时候,也最讨厌那些贪赃受贿的人,多次揭发他们,难道你今天……”

    没等母亲说完,李畲“扑通”一声跪在母亲的跟前:“娘,您别说了,孩儿知错了!”

    随即,李畲带着人把多余的粮食一粒不少地送回了官库,并照付了马车钱。

    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

    ——黑格尔

    小人则以身殉利,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庄子

    莫为做官而读书

    ——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郑板桥(1693-1765)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

    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为了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

    二月卖新丝,五月巢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当时潍县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出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欢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了这个用饥饿眼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得知小宝的举动,高兴地对着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喜欢你。”

    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绳。

    ——比彻

    我不会支持你的

    ——**教子的故事

    **(1898-1969)是我们党和国家杰出的领导人,他写的《论**员的修养》一书,用**理想、道德教育了整整一代人。同时,他也用《修养》的原则,教育着自己的子女。

    1955年,**的二儿子刘允若在苏联学飞机无线电仪表专业。他觉得自己的兴趣在文学,又和同学们的关系搞得不好,闹着要转学。他还写信给父亲,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接到允若的信,**一连给他回了好几封长信,除和他交谈学习兴趣问题外,着重批评了他搞不好关系、闹转学的错误思想,并把情况告诉了驻苏大使馆,请大使馆人员批评教育他。

    **在给允若的信中说:

    “关于调换学校的问题,如果你有足够的理由,是可以向组织上提出请求调换的。但根据你的来信,你要求调换学校的理由是错误的……你一贯的错误就是,在劳动人民面前,在同志们面前,不肯'俯首甘为孺子牛'。你这个毛病不仅没改,而且有了发展。现在你应该向你的组织声明,承认错误,请求同学们批评,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正常起来。就是说,在你的同学们面前,你要'俯首甘为孺子牛'。当你同你的同学们、你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