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思维》免费阅读!

七、打造中国的“国家品牌”(2)(2/2)

作者:王宇

相上下,其中有些品牌还在自己的产业领域做到世界50%以上的市场份额,如打火机、微波炉等等。不过,与品牌数量、市场份额等极不相称的是,在经济上,中国品牌表演的机会太少太少。那么,中国是否缺少诞生世界名牌的土壤,缺少世界名牌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世界制造业的中心转移可否为中国世界名牌的产生带来契机呢?

    经过调查,在合资企业中,70%以上的中国本土品牌都被“软消灭”了,仅有30%的品牌被用来做市场。例如,1994年英国联合利华与上海牙膏厂合资,之后,联合利华以1800万美元现金取得控股权;上海牙膏厂是以土地、厂房和设备作价1200万美元入股,占40%的股份。当时,上海牙膏厂的品牌是“中华”和“美加净”,联合利华是“洁诺”。为给“洁诺”让路,“美加净”的年销售量从1994年的6000万支降至2000年的2000万支。直到2001年,上海牙膏厂花了原来3倍的价格将“美加净”品牌使用权赎回。此举相当于先前的合资化为泡影,我们花钱请外人砸了自己的品牌,“美加净”与“中华牙膏”的命运是中国众多知名品牌的结局。事实上,这种模式还广泛存在于家电、汽车、洗涤、啤酒、水、饮料等行业。

    再比如,著名冰箱制冷企业扬子集团的“扬子”商标在合资中被德国西门子家用电器公司以9600万人民币买断50年使用权。美国“宝洁”、英国“利华”、日本“花王”、德国“汉高”四大公司分别与我国最大的北京“熊猫”、四川“双猫”、广州“菊花”等合资生产“飘柔”、“海飞丝”、“潘婷”、“力士”、“奥妙”等产品,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市场。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