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免费阅读!

二、“经儿可教”(2/2)

作者:蒋介石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

加速市场物价的上涨过程。上海商人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不顾一切地仍囤积居奇。物价虽平,但有市无货,蒋经国又进行物资检查,凡登记不实者,一律查封。他先枪毙了大商人王春哲。杜月笙的儿子拉维屏被查出囤积了6000万元以上的物资后,被判刑6个月。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在上海巨商大会上,杜月笙当着蒋经国的面表示:

    我小儿子是囤积了物资,违犯了国家规定,是我管教不好,我叫他把物资登记交出,而且把他交给蒋经国先生查办。但是我有个要求,就是请蒋先生派人到上海扬子公司的仓库去检查检查。扬子公司所囤积的东西,尽人皆知是上海首屈一指的。今天我们亲友的物资登记封存,交给国家处理,也希望蒋先生一视同仁,把扬子公司所囤积的物资同样以查封处理,这样才服人心。

    蒋经国被杜月笙如此"将军",只好答应一定派人去查一查,果然扬子公司囤积了不少东西,有棉花纱布,日用百货,粮食等等,共二万余吨。证据确凿,9月30日,蒋经国下令查封扬子公司,并逮捕了孔令侃。

    当晚,南京的总统府内正在大宴宾客,宋美龄正在频频举杯之际,实然接到上海打来的紧急电话,说孔令侃被捕了。宋美龄十分气恼,神色至为不安,先行离席。她立即给在北平的蒋介石打电话,叫他回来放人。

    这时蒋介石正在北平召开军事会议,让傅作义出兵两个军救援辽沈战役中的孤城锦州。10月8月,蒋介石对傅作义说,他要到上海走一趟。傅作义劝他说,战局正处于紧张时期,离不开统帅的指挥,不要走。蒋介石说他此行有私事要办。其实蒋介石有所不知,宋美龄早已嫌他远水救不了近火,于10月1日即乘专机飞往上海直接把孔令侃带回南京,不久又将其送往美国避祸。蒋介石收到夫人的信,不敢有丝毫怠慢,抛下战事于百日飞回上海。当时蒋经国、宣铁吾、俞鸿钧等人求见,皆被宋美龄一手挡驾,说蒋介石过于疲劳,需休息一夜后再谈公事。经宋美龄一夜说服,蒋介石同意按宋美龄的决定行事。过了不久,蒋介石告诉蒋经国他们说:"人人都有亲戚,叫亲戚丢大脸的事情,请各位想一想,谁又能够真正铁面无私呢?我看这个案子打消了吧!"事情果然不了了之。

    傅作义听说此事后大不以为然:"蒋介石要美人不要江山,我们还给他干什么!这是我对蒋介石思想丧失信抑的又一个重要原因。"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率部起义,北平和平解放。

    蒋经国打不了孔令侃这个"特大老虎",借酒浇愁,饮泣痛哭,"打虎"使命的结束。此后,上海开始抢购物资的风潮,随之而来的是黑市猖撅,国民党的限价政策破产了。

    到了台湾之后,蒋经国尽管表面上仍尊宋美龄为"母亲",但在心里却恨死了孔、宋两家,认为蒋介石在大陆的失败,宋美龄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由此联系到历史上"女**国"的故事。

    随着蒋经国在台地位的提高,蒋经国找到一个让"母亲"难堪的机会。1955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一江山岛,2月,蒋军退出大陈岛。大陈撤退,蒋经国主持其事。台湾上空笼罩着一片沮丧气氛。但以来美龄为支柱的"华美协进会",却由陈香梅出面,在台空军总部大礼堂,举行岛上有史以来首次资助服装表演会,介绍流行美国的H绒条洋装,并打出旗号为"服装义演"。这天晚上,应邀赴会的有美国驻台湾"大使"蓝钦等各国"使节"及其夫人,都是些得罪不起的贵宾。但是,"军人之友社"总干事江海东却率领一批军官在马路上拦阻赴会贵宾的汽车,对"丧师失土"的悲痛时刻出现的这种歌舞升平的虚华现象,表示抗议。

    宋美龄将拦阻汽车之事报告了蒋介石,蒋盛怒之下,下令扣押了江海东。江海东在狱中颇受优待,3个月后便恢复了自由。江海东事件,表面上,主事人受到处罚,但蒋经国自感出了口恶气。

    到了60年代,随着"夫人派"在台湾岛内的元气大伤,宋美龄亦自感无力回天,在蒋经国升迁的仕途上,干脆来个顺水推舟。

    1963年,陈诚因健康欠佳,提出辞去"行政院院长"的兼职,由严家淦组阁,事前,严家淦到蒋介石官邸商量"八部二会"及"政务委员"等的名单,到了初步决定的时候,宋美龄看到阁员名单上,蒋经国仍是"政务委员"兼"退役官兵辅导会主任",便说:"经国呢?总不能让他一辈子做特务,做见不得人的事吧。"蒋介石听后沉思一会才说:"让自己的儿子做部长?这样合适吗?"接着又说:"就让他到国防部做副部长,跟俞大维见习见习吧!"宋美龄在旁边补充:"你不给他机会,怎么知道他不行?我的看法他很行!"于是,在宋美龄的提示下,蒋经国当上了"国防部副部长",从此,掌握了台湾当局的"三军",建立了巩固的权力基础,在通往"接班人"的道路上又进了一步。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孔家人借凭悼之机,劝宋美龄出山,做国民党总裁,但蒋经国先行一步,于28日召开中央委员会,修改党章,以"总裁"之名作纪念留给蒋介石为由,选举蒋经国担任党的主席,孔家失算,宋美龄不久也飞往美国定居。

    远在美国的宋美龄并未放弃对台湾政局的关注,每周二中常会一结束,便打电话询问情况,因宋美龄年事已高,常常忘记纽约与台北的时差是12到13小时,她下午3点拨电话,而台北正是夜间,蒋经国还在睡梦之中。原来的"总统府"秘书长马纪壮是北方人,军人出身,反应不太机灵,常常穷于应付宋美龄的电话,有时说"总统"睡了;有时搪塞说,"总统"不在。宋美龄很是反感,后来,蒋经国得知后,换上了极善"外交辞令"的沈昌焕。宋美龄讲上海话,他答上海话;宋美龄说英语,他答英语。语言上的障碍扫除了,宋美龄很是满意。她与蒋经国之间的"热线"也就畅通无阻了。他们随时可以通过电话商讨有关台湾大事。

    1976年,宋美龄为了追念蒋介石逝世一周年,特地从纽约乘坐"中美号"专机飞台。追思礼过后不久,宋美龄再度束装赴美,长居美国。

    1978年,蒋经国在就任第六任"总统"前夕,曾两次致电宋美龄,热切地希望继母能返回台湾参加他的就职大典,并顺便祭奠蒋介石。宋美龄却称"深恐睹物生情,哀思蒋公不能自己"而未能成行。

    1978年5月20日,蒋经国就任"总统",宋美龄从美国发去贺电"勉励"。

    1986年秋,尘封11年的"士林宫邸"再现新貌。由于多年未使用,整修后既要符合宋美龄的生活要求,又要保持过去的原貌,这让台湾省有关部门着实费了一番脑筋。

    1986年10月间,蒋经国的健康状况转坏,10月31日是蒋介石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就在这时,蒋经国派他的三儿子蒋孝勇前往纽约恭迎来美龄返台。10月23日,宋美龄在蒋孝勇的陪伴下返回台湾,住进了士林官邸。

    在蒋介石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宋美龄发表了纪念文章,题目是:《我将再起》。文章发出后,岛内大多数政治人士评价,在经历半个世纪的权力波澜和人事沧桑后,年近90旬的宋美龄似乎早已看透了政治的本质,彻悟人类权力的险恶,她将不会再留恋"权力"了。

    宋美龄在台湾活跃了几十年,她对台湾当局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台湾的夫人派,她的作用非同一般。

    在台湾,所谓"夫人派"并不仅仅指年龄层次超过75岁以上的权力精英,还包括当年随侍蒋介石的国民党党政军的高层人物。蒋经国当政后,这些蒋介石的"老臣"多已退隐山林,但他们的影响力并未消失。

    这些元老重臣,在政治上往往是保守的。他们对蒋经国提出的"六大革新方案",特别是开放"党禁"、解除"戒严"、调整"中央民意代表机关"等"政治改革"方案,多有异议。无形中,这些异议便成了蒋经国"改革"的阻力。为了顺利改革,蒋经国只有求救宋美龄。

    为什么宋美龄能助蒋经国一臂之力呢?因为这些元老重臣,诸如张群、黄少谷、何应钦、谷正纲、袁守谦、李国鼎、沈昌焕、秦孝仪等都与宋美龄有着亲密的关系。

    如果宋美龄出面安抚元老派,调节蒋经国与元老派之间的矛盾,对双方都有好处。

    宋美龄对此作了积极的调解工作。美国《纽约时报》1986年12月底刊载的一篇专文说,宋美龄对于开放"党禁"、解除"戒严"等"开放政治路线"不表反对;相反,她表示支持"政治民主化路线"。

    宋美龄返台以后,蒋经国心情很好,家族成员间的来往也非常频繁。蒋经国经常到士林官邸向继母请安,互话家常。宋美龄对蒋经国也表现出特别的关心,常留蒋经国吃晚饭。蒋经国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为政事特别操劳,有时候心情郁闷,胃口不好,宋美龄便特别交待厨师,给他做几样家乡小菜,让他开胃口。蒋经国如果公事太忙,无法来吃饭,宋美龄便派人把菜送到大直官邸蒋经国住处。由此看来,在蒋经国执政后期,他们母子关系还是和睦的。

    为了安抚反对"革新"的元老重臣,宋美龄陆续召开台湾当局党政高层人士,听取他们对政局变化的意见。此后,还特别召见了台军方人士"参谋总长"郝柏村及陆海空三个军种的"总司令"。宋美龄分别对其予以嘉勉,无形中肯定军方的作用,以便赢得军方对蒋经国"政治改革"的支持。

    宋美龄的这些活动,对于调节国民党当局领导层的关系,巩固蒋经国的地位,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于蒋经国这种特殊的母子关系,导致他们在权力上的龌龋纷争,有人说,蒋经国一直对宋美龄夺去其生母的地位而耿耿于怀,始终对宋不能原谅,这恐怕无从考证了。但无论怎样,在蒋氏政权内,他们既唇齿相依,又勾心斗角,才能保持各自的利益,保证家族的延续发展。

    3.贤良慈孝

    在蒋氏家族中,如果说来美龄是个"洋化的华人"的话,那么,蒋方良倒是"华化的洋人"。

    蒋方良原名芬娜,出身于俄罗斯一个贫寒的家庭,与蒋经国结婚后于1937年来到中国。

    当蒋经国领着芬娜来到蒋介石面前拜见他时,蒋介石上下打量着儿媳,见她低眉顺眼,很懂些中国礼数,心中的疑虑渐渐化解了。相处两三个月后,他发现这个俄罗斯儿媳个性温柔顺逊,处处体贴、关怀着自己的丈夫、孩子,孝敬公婆,有着天然的中国贤妻良母的德性。蒋介石从内心接受了她,并给她起名为"万良",意为"端正"、"贤良",冠以夫姓,名日"蒋方良"。

    蒋方良初到中国,语言不通,文字不识,信仰不同,饮食不惯。不过,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品性坚忍,吃苦耐劳的俄罗斯女性,何况蒋方良还有与生俱来的聪明、干练。一年之后,在家庭教师的帮助下,蒋方良很快学会了中国话,能非常流畅地与人交流,并喜欢上了复杂而且有味的中国烹调技术。在蒋经国出任赣南专员期间,蒋方良除服侍婆婆外,闲暇之余,开始学习绘画、书法,山水画和颜体字的水平不断长进。蒋介石闻此,颇为满意,想不到一个生活在苏联**制度下近20年的异邦女性如此迅速地被中国文化同化了。

    蒋方良是位大度、质朴、善良的女性,尽管贵为"太子太妃",但始终保持着平民的品质,从不过问男人们整日奔波的天下大事,以家庭主妇的位置自处,对蒋经国更是百依百顺,纵使蒋经国在赣南"红杏出墙"时,她也只是到自己的"婆婆"宋美龄面前哭诉一番,寻求点安慰,并没有与蒋经国大吵大闹,相反,事后更加关怀丈夫,这使蒋经国大为感动,也让蒋介石心中佩服。

    蒋方良随蒋经国来台湾之后,尽管蒋经国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她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质朴,丝毫没有"夫唱妇随"、"夫贵妻荣"的感觉。她远离自己的祖国,在台湾无依无靠,对政治不怀半点非分之想,因此在复杂的台北政治圈中,甚至在"第一家庭"的政治活动中,纯属异数。当初,有些官太太们不知道蒋经国的个性和蒋方良对蒋经国的影响,想方设法讨好、巴结蒋方良,幻想着她的"枕边风"能对自己的先生有好处。蒋方良并不知道这帮女人的用心,别人托她讲情面、拉关系的事总是盛情难却,满口应承,帮人说话。孰料,起初蒋经国并不在意,也没当回事,有了几次之后,蒋经国知道她这是被人利用了,当面对她说:"以后公家的事情,你最好别管!"蒋方良碰了顿钉子,从此再不敢提及别人托她的有关政务方面的事了。那些官太太们见托付无效,也就不怀希望,渐渐疏远了蒋方良。

    在蒋经国的心目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观念非常明晰,他对女人过问政治,插手权力非常不满,甚至对宋美龄在这方面的言行亦有反感。因此,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蒋方良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纯属家庭主妇一类,政治上毫无作为,不过,她也习惯于这样。但是,这也给蒋经国在公开的政治场合活动带来些尴尬。在蒋经国当上"行政院长"后,为了应付一些场面,"院长夫人"必须露面,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前一个晚上,她肯定会彻夜不眠,第二天一大早,她在天不亮时就起床,翻来覆去地穿戴赴约时的正式服饰,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地等待出发。到场之后,在别的贵妇人们谈笑风生、穿梭来往时,她要么静静地坐在墙角,低眉顺眼,要么死死地盯着人家,当别人与她打招呼时,她或是点头微笑,或是站起来欠欠身子,算是回礼。

    蒋经国整日在外奔波,回家之前,还得先到士林宫邸向宋美龄、蒋介石请安、问好。到家后,除了与蒋方良和一家人吃顿晚饭,几乎没有时间陪伴蒋方良,蒋方良孤独难忍自不堪言,也就想出了不少打发时光的法子。

    饮酒、抽烟是她打发光阴的办法之一。饮酒对于出生在俄罗斯的蒋方良来说似乎与生俱来,她的酒量之大,豪饮的蒋经国都不是对手。在大陆时,顾及到影响,蒋方良饮酒习惯还有所克制。到了台湾后,由于孩子已大,都在读书,蒋方良白天无所事事,一到晚饭时分,蒋经国归来,夫妻便畅饮起来。伏特加是蒋方良最爱喝的民族酒,由于当时的苏联与台湾当局无任何往来,一些讨好巴结蒋经国的人便偷偷地从香港一批批弄来进贡。蒋经国对别人的礼品一般不收,但独此伏特加来者不拒,夫妻两人一顿晚饭,一两瓶伏特加不在话下。

    从来酒烟不分家,抽烟也是蒋方良的一大爱好。年轻时,蒋方良就有此好,来华之后,由于身份所限,特别是老公公蒋介石忌讳别人抽烟,蒋方良一度戒烟。来台之后,由于与士林宫邸分门独户,蒋方良再续;日好,且烟量不小。与宋美龄专抽劲小的女士抽的烟不同,蒋方良特别好抽混合型外烟,诸如"良友"、"剑"牌等等。当然,每次去见蒋介石,或者与蒋介石在一起时,蒋方良是绝对不敢抽烟的。

    在"蒋家王朝"来台之后,美国是它的保护伞,台美关系一直不错,美军驻进台湾,为了加强与美方,特别是与在台美军之间的,蒋经国开始下功夫学习英文,他还特地为蒋方良请来一位美国驻台"大使馆"参事的太太做英文教师。蒋方良天生就有学语言的禀赋,两年之后,他们夫妇在私下场合能用比较流畅的英文与美国人士交谈,令美方大为惊叹。蒋方良一人独自在家时,《中国邮报》(China Post)、《中国新闻》(china News)一类的英文报纸是她消遣的阅读品。

    京戏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当蒋方良来到中国时,由于蒋经国的缘故,时常不情愿地听听南北各腔,看看生、旦、末、净、丑各种角色的表演。久而久之,看出、听出了些门道,结识了些名角。来台之后,由于文娱活动远不如大陆,加上60年代中叶起,台湾掀起"文化复兴运动",京剧在各阶层和场所纷纷亮相,蒋经国夫妇也加入其中,蒋方良跟着名旦焦鸿英后面学了一段时间,成为一大"票友",虽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但也能称得上"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蒋方良尽管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但却是一大玩家,且玩什么精什么,有段时间,她几乎每天都让人用车送她到圆山饭店的保龄球馆玩保龄球,时间不长,球技大长,不过玩兴也到此为止,半年之后,保龄球馆内再也见不到她的身影。打高尔夫球,是由王永澍夫人和蒋方良的长媳徐乃锦引导的,人们有段时间曾见蒋方良身穿白色短衣裤,头戴白色遮阳帽,挥舞着球杆的身影,但不久就消失了,因为她气喘病复发,高尔夫球也就不打了。

    4.语言上的"联合国"

    "第一家庭"成员复杂,来自海内外的不同地域,因此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别,最典型的表现是语言上可称得上是"联合国"。

    宋美龄祖籍海南,长在上海,学在美国,后又随蒋介石奔走南北。因此宋美龄会讲粤语、上海话、英语,还会国语。

    蒋介石生于浙江宁波,后到北方、日本学习,长期生活于上海,因此宁波方言、官话、日语、上海话讲得非常流利,国语说得并不标准,带有很浓的浙江口音,此外,他还会点英语。

    蒋经国生在慈溪,后到上海、北京、苏联读书,会说宁波方言、官话、上海话、国语、俄语,英文水平在后来也不错。

    蒋经国的太太蒋方良是俄国人,俄语是她的母语。来华后,蒋家特意为她请来了一位国文教师教她国语,她学得很快,一年之后,就能非常流利地与人交谈。还会说宁波话。

    蒋纬国生在日本,幼年就被蒋介石带到慈溪抚养,不久又到上海、苏州读书,长大后被蒋介石派到德国学军事,学成后又赴美国学习考察,因此,上海话、英语、德语、国语都很流利。

    在蒋家还有会说德语的,一位是蒋纬国的第二任太太邱爱伦,她是位中德混血儿,另一位是蒋孝文的太太徐乃锦——革命先烈徐锡麟的孙女,也是中德混血儿。

    在平时的语言交往中,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一起时,用上海话交谈,在公开场合两人均操国语,尽管蒋介石讲得并不标准。在外事场合,宋美龄讲英语比她讲国语更流畅。

    蒋经国的家庭语言是国语,大小人等都能听懂。夫妻在一起时,国语、俄语混着说。当蒋经国在外办事不顺,回家生闷气时,蒋方良为安慰夫君,会用俄语问候、关心他,使他感到家庭的平静,回想起年轻时代的浪漫岁月。蒋经国往往因此而愁云顿消,心情开朗起来,俄语的魁力在这种情况下的作用如此之大。

    蒋纬国在公开场合讲一口流利的国语,平时讲课时,国语、英语、德语串在一起,往往能收到生动活泼,别开生面的效果。在家里,夫妻之间常常中、德语言混用,夫妻感情融洽。

    宋美龄在家庭中使用语言分对象、场合。对蒋经国、蒋纬国讲上海话,以体现家庭气氛。对儿媳们、孙子们讲国语,以示长辈威严,当然这些人也不懂上海话。

    在与孔家、宋家人的交流中,宋美龄通常是上海话、英语轮流用,与自己的同胞姐姐、哥哥、弟弟交往时,还常讲粤语,以现手足之情,再返少年时光。

    蒋方良是一位以丈夫为重的传统妇女,蒋经国不喜欢她经常外出,或者到别人家串门,时间长了,难免与外界封闭,逐渐走上了自我禁锢的道路。蒋经国没做"总统"时,她还会到外面买东西、逛街、看电影,后来,蒋经国做了"总统",家搬到七海,远离市区,她便不可能像一般平民百姓一样上街闲逛。

    长期的足不出户、自我封闭,身心难免造成一些病症。病发的先兆是,她不和任何人说话,和蒋经国一天讲的话不超过10句,总是一个人静坐一旁发呆。日子长了,人们发现她出现了怪异的举止,才知道情况不妙。

    蒋方良发病时,在官邸内翻箱倒柜,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金银首饰、衣服用品,搬得楼上楼下到处都是。而这个时候,再劝她出门散心已经为时已晚了。

    嫁到蒋家就要奉行蒋家的规矩。蒋方良在生活中遵守浙江的传统风俗习惯,并用它教育孩子,逢年过节,带着孩子拜祖先,烧香、磕头,样样都学会。她还穿旗袍,讲宁波话。一心一意地做蒋家的贤妻良母。

    长子孝文因纵酒导致血糖过低,昏迷不醒,脑部受损失后,蒋方良再也没有玩兴了,整日泡在儿子的病房里,常常神情黯淡,以泪洗面,尽着一份慈母的爱心。蒋家上下对此莫不动容。

    蒋方良60岁生日时,蒋介石手书贺词:"贤良慈孝",以表对这位异国儿媳的爱怜之心。

    1988年1月13日晚,蒋经国溘然长逝,长子蒋孝文、次子蒋孝武也相继去世。亲生女儿蒋孝章长期旅居美国,惟一的儿子蒋孝勇一家,也迁居美国、加拿大,后染病而亡。独留蒋方良孤守偌大的官邸,她的际遇更受人们注目。

    "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蒋方良对关心她的人说。

    事实上,满足现状,无所欲求,一直是蒋方良谨守的人生哲学。她平素视台北为第三故乡,默默地以坦然的心境面对不幸和哀伤。

    有一次,蒋方良向一位甚为亲近的友人表示,要将自己的存款分为10份,分给儿子媳妇和孙儿女。在她的计算中,孝文的妻子徐乃锦、女儿友梅;孝武的太太蔡惠媚、子女友松、友兰;以及三子孝勇、孝勇的妻子与3个儿子,两代共10人,承继她的积蓄。蒋方良的每笔金钱支出,都精打细算,好不容易积存的一笔不多的存款,还要留给子孙,看来,她在世上为自己着想的事情实在没有什么了。

    由于蒋方良的俄籍背景,社会上许多人士公开建议当局,应当允许她回俄罗斯安度余年,而她则表示俄罗斯毕竟已人事全非,不能算是家园了,台北才是她的家。

    □ 作者:何虎生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