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评传》免费阅读!

篇首 时代和家世 一、时代:元明鼎革 由乱及治(1/2)

作者:刘基评传

    被明武宗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①的刘基,字伯温。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卒于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躬逢了元明鼎革之变。易代之时,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干戈扰攘形诸于外,思想纷杂蕴诸于中。在这特殊的时代,刘基既曾适情遂志,发出"人生惜死非男儿,但有马革可裹尸"②的济世之情,也曾仕途坎,有过"清泉素石堪乘兴,欲买扁舟过此生"①的肥遁之念。他的政治思想、人生态度、军事韬略、诗文灵感无不与这一时代有关。无论是遇于时的欢欣还是蒿目时艰、针贬时弊的伤时浩叹,都离不开这样的事实:时代玉成了刘基,时代也留下了思想家刘基的印记。这一时代,大致具有这样的特点:

    (一)由乱离到治平的社会

    刘基出生时,元王朝建立已整整四十年,蒙古贵族军事征服的硝烟早已散尽。忽必烈灭未而"成混一之基"②,结束了三百多年来金瓯残缺、神州砥裂的局面。正如元朝建号的诏书中所说:"舆图之广,历古所无",元朝基本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改变了北宋以来长期积弱不振的局面,促进了国内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开发。元朝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终元一朝,始终没有建立起稳定的统治,刘基生活的中后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最终导致了大帝国的覆亡。

    首先,皇室倾轧。帝位历来是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焦点。元朝国柞虽不及百年,但帝位之争尤其酷烈,皇权迭更十分频繁。自元世祖忽必烈之后(1296年)至元顺帝妥欢帖睦尔立(1333 年)三十余年间,皇帝更换十分频繁。至治三年(1323)刘基十三岁那年,御史大夫铁失入英宗行帐,击杀英宗,①凯觎帝位己久的晋王也孙铁木儿即位(泰定帝)。五年后,泰定帝病卒,武宗子图帖睦尔即皇位于大都,同时,泰定帝幼子阿刺吉八也在上都即位,形成了两个皇帝并列对峙的局面,并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图帖睦尔全胜,佯装迎让异母兄和世(明宗)即位,后又与权臣燕铁木儿一起杀死明宗②,图帖睦尔重新复位(文宗)。直到妥欢帖睦尔为帝(顺帝)时,皇位才得到稳定。但是,不久朝政更加**,顺帝沉湎于淫乐,与亲信大臣在宫中"相与亵狎","丑声秽行,著闻于外",奇后与太子急欲问鼎,权臣将帅相互诛杀,元王朝不待农民揭竿,自身已难以撑持了。

    顺帝即位这一年,刘基会试得中,时年二十三岁。在苦习举业、搏击科场的青少年时期,对皇权争战的幕幕活剧,已知之甚多,人仕之后,对顺帝时的朝中倾轧认识更为深切。因此,刘基虽然与一般的官宦缙绅一样敬忠皇① 《赠谥太师文成诰》,《诚意伯文集》卷首,四部丛刊本。以下引《诚意怕文集》.简称《文集》,版本同此,不注。

    ② 《苦热行》之二,《文集》卷十。

    ① 《为贾性之题山水图》,《文集》卷十六。

    ② 李善长:《进元史表》,《元史》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影印《二十五史》本。① 见[明]宋濂等:《元史》卷二八《英宗纪二》,卷二○七《铁失传》。② 见《元史》卷一三八《燕铁木儿传》。

    帝,但他又是一位鲠直荩士,忠君而不是愚忠笃敬,与丕郑所谓"吾闻事君者,从其义,不阿其惑"③相仿佛。他倾心所向的是"圣明天于"、"皡皡""帝力"④,对于堂皇衮冕包裹着的丑秽行径并不宽有文饰,时常操觚讥刺。如《飞龙引》、《白苧词》、《鸡鸣曲》、《前有尊酒行》诸诗谴责帝王的荒纵,《巫山高》讽刺两宫生衅,致使丧师鸭绿,藩臣称兵犯阙。这些作品较真实地反映了元朝宫闱之内倾轧荒纵的现实。

    其次,层层敲剥,黎民生计维艰。以蒙古贵族为核心的元朝统治集团,肆意掠夺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用以维持奢靡的生活。如文宗天历二年(1329)中政院臣说:"皇后日用所需钞十万锭,币五万匹,绵五千斤。"①"靡费惊人的宴会,在顺帝一朝十分频繁②,当各地起义蜂起,"京师大饥",百姓到了"父子有相食者"③的至正二十年(1360),元朝统治集团仍"宴享太频"。④政府卖官鬻爵,贿赂公行。地方官吏更是肆意妄为,多方诛求,以贪贿为能事,敛括的形式无奇不有。⑤百姓不堪朘削,视其如盗贼,作诗曰:"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金鼓看来都一样,官人与贼不争多。"⑥皇帝赐田勋贵,豪强地主兼并侵夺,使元代很多自耕农丧失土地而沦为佃户,但尽管"田入他户"⑦,有时还照样纳税。由于蒙古族中产生的奴隶制生产关系在元朝注入了汉族地区封建经济肌体,阻碍了汉地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元朝通过俘掠等不同的手段,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驱奴。他们的境况更为凄惨,生命毫无保障。元朝法律明确规定:"诸故杀无罪奴婢,杖八十七,因醉杀之者,减一等。诸殴死拟放良奴婢者,杖七十七。"①主人故杀奴婢,仅课以板杖之法了之。如果奴婢稍事反抗,"诸奴殴署其主,主殴伤奴致死者,免罪。"②可以想象,在"殴詈其主"的无稽遁词掩饰之下,多少奴婢被主人堂而皇之地毒打致死!为了防止民众起义,元朝还制定了一些"奇特"的法令:禁止百姓"起集买卖",唯恐集场"妨农滋盗"、"生事不便"③,对民间的祈赛神社、扶鸾祷圣等也畏怯而禁。在严厉的箝束和朘削之下,百姓不堪茶毒。刘基仕元期间,久沉下僚,对民生疾苦,深为体恤。在他的笔下常见到这样的惨然图案:"但见荆棘丛,白骨翳寒箨。"④"谁见野田中,白骨杂瓦砾。"⑤"出门何所见,但见瓦砾场。"⑥他认为,祸乱之③ 《国语》卷七《晋语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

    ④ 《春日行》,《文集》卷十。

    ① 《元史》卷三三《文宗纪二》。

    ② [元]苏天爵:《灾异告白十事》,《滋溪文稿》,卷二六,四库全书本。③ 《元史》卷一九六《丁好礼传》。

    ④ 见《元史》卷一九六《丁好礼传》。

    ⑤ [明]叶子奇:《草木子》卷四下《杂俎篇》:"所鹰始参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生辰曰生日钱,管事而索曰常例钱,送迎曰人情钱,勾追曰赍发钱,论诉曰公事钱"。

    ⑥ [明]叶子奇:《草木子》卷四上《谈薮篇》,中华书局1983 年版。

    ⑦ [元]杨翮,《唐县月生词记》,《佩玉斋类稿》卷二,四库全书本。

    ① 《元史》卷一○五《刑法志四》。

    ② 《元史》卷一○五《刑法志四》。

    ③ 《元典章》,卷五七《禁罢集场》,清光绪戊申(1908 年)修订本。④ 《过东昌有感》,《文集》卷十三。

    ⑤ 《五月三日会王氏南楼得激字》,《文集》卷十三。

    起,"咎实在官司"。⑦"清心罢苞直,养民疗国脉"⑧是他的政治理想,"滥官舞国法,致乱有其因"⑨是他对无道社会的独特认识,也是对板荡之世的深深失望。

    再次,民族等级森严。蒙古贵族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还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将居住在当时中国境内的人分为四等: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并以各种方式,在任用官吏、法律地位、征敛制度、科学铨选等方面作出种种不平等的规定。元朝中央或地方官吏,"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①蒙古人扎死汉人,只需杖五十七下,征烧埋银,但"汉儿人殴死蒙古人"②,则要处死。顺帝朝,左丞相伯颜,作为蒙古蔑儿乞部的贵族独秉国钧时,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已遍及全国,他仍一意推行仇视汉人的政策。因害怕汉人知书习文,在刘基中进士后不久,伯颜支持顺帝下诏罢设科举,又禁止汉人、南人习蒙古文,甚至奏请杀绝汉人张、王、刘、李、赵五姓,仅因顺帝不允而未果。虽然此前仁宗力行"汉法",汉人儒士广被擢用,文宗崇文尊儒,建奎章阁学士院,荟聚人才,接近汉族文化。此后,顺帝朝脱脱任中书右丞相时,改变了排汉政策,恢复科举,重开经筵,蒙汉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但是,终元一朝,朝柄主要由蒙古、色目贵族把持,民族矛盾是元朝十分突出的社会矛盾。

    社会诸种矛盾的文汇激化,便为元王朝的覆亡创造了条件。当刘基尚在括城苦习举业,年仅十五岁时,河南息州赵丑厮、郭菩萨便提出了"弥勒佛当有天下"的口号,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至元三年(1337)刘基出仕后次年,广东增城县民朱光卿起义,建大金国、改元赤符。惠州归善县民聂秀卿、谭景山等锻制兵器,奉戴甲为定光佛,与朱光卿会合。陈州人棒胡(因姓胡,好使棒。)烧香聚众,发动起事。至元四年(1338)彭和尚①、周子旺在江西袁州起义,周子旺自称周王,自立年号,有众五千余人。及至至正初年,局部地区的起义已十分频繁,仅京南一带即达三百余起。②元王朝的社会矛盾更趋激化,政府财政竭蹶,以致"朝廷未尝有一日之储。"至正十年(1350)吏部尚书偰哲笃建议更改钞法,铸造铜钱,顺帝和脱脱采纳此议,十一月下诏行使新钱钞法,印行至正交钞。新钞将至元、至大钞以银为本变为以楮币为母,铜钱为本,朝廷得以滥印交钞,以虚代实,致使物价上涨,百姓视交钞为废纸,导致了元朝的财政崩溃,人民所受的掠夺也更加严重,加之天灾频仍,至正四年(1344),黄河连决三次,饥民遍野。在元王朝岌岌可危之时,顺帝不得已命太平提调都水监,议修黄河、淮河堤堰。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政府调发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工二十五万人修治黄河,民工哀苦之声相闻,死者枕籍。韩山童利用民间流传的弥勒下世之说,借助复兴赵宋前朝的旗帜,制造谣谶,鼓动黄河工地上服役的民工,发动了红巾⑥ 《癸已正月在杭州作》,《文集》卷十二。

    ⑦ 《感时述事十首》其二,《文集》卷十三。

    ⑧ 《田家》,《文集》卷十二。

    ⑨ 《感时述事十首》其五,《文集》卷十三。

    ① 《元史》卷八五《百官志一》。

    ② 《元典章》卷四二《刑部·诸杀》。

    ① 名莹玉,又名翼。

    ② 见《元史》卷四○《顺帝纪》。

    军大起义,一时"贫者从乱如归",不出数月,黄河、长江、两淮之间"红军遍地"。袁州起义失败后,逃往淮西的彭莹玉,与徐寿辉等人一起,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也广泛传播"弥勒下世"说,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在薪州起兵,次年二月,定远土豪、白莲会首领郭子兴与孙德崖等五人率众起义,攻占濠州,钟离县人朱元璋投奔郭子兴。规模宏阔的红中军大起义全面爆发。在此前后,以浮海贩盐为业的方国珍也因故聚众在海上行劫,破坏了东南漕运,成为威慑元朝的一支重要力量。至正十四年(1354)泰州白驹场人张士诚在高邮建立政权,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祐,成为元王朝的心腹之患。其后,郭子兴病卒,朱元璋的军事力量迅速发展,攻克集庆后,自置官属,称吴国公;陈友谅击杀徐寿辉,自称皇帝,建号汉国,改元大义;张士诚在助元消灭了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后复叛元廷,于平江自称吴王;徐寿辉部将明玉珍领兵入蜀,与陈友谅决裂,在重庆称帝,建国号大夏,称雄西南。元朝内部,李罗帖木儿与扩廓帖木儿两大军阀之间互相厮杀,农民军内部、割据群雄之间酣战不休,直至朱元璋消灭陈友谅、东定吴会、翦灭群雄、挥戈中原、顺帝北遁,明王朝建立以后,簸荡的局面才基本得到稳定,此后,扩廓帖木儿病死,漠北元室后裔无力大举南下时,华夏大地才得以重新恢复清宁和平。

    公元1368 年,朱元璋祀告天地,在应天即帝位,建立了明王朝。开国伊始,朱元璋面对多年乱离、遍地棘棒的现实,有鉴于元朝覆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平治天下的措施。

    元朝皇权与将相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形成了枝强干弱、皇权旁落的局面。顺帝一朝,丞相伯颜专权自恣、势焰熏的,"天下之人惟知有伯颜而已。"①结果被徒谪岭南,途中病死。脱脱任相,虽然"功施社稷而不伐,位极人臣而不骄"②,但还是因拥权过重,受到帝王疑忌,在统兵围攻张士诚时,胜而被黜,饮鸩而亡,部卒流散,无所投附的军士,倒戈加入了红巾军。朝廷与两大军阀李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之间争斗混战,无暇南顾,使南方的起义军队、反元力量得到了蓬勃发展。可见,皇权与将相之间的矛盾是元王朝覆亡的重要因素。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后,在政治方面逐步削减并取消了中书省的权力,以六部治国,朱元璋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地方设立了互不统属的朝廷的三个派出机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在军队方面,建立了兵部与都督府相互制约的制度。兵部有军令、铨选军官之权,却不能指挥军队。都督府虽管军籍、军政,却不直接统率军队,最终决定于皇帝,并且"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①改变了历朝权分椒涂的局面。洪武一朝,宦官小心守法,不干朝政,对功臣勋旧也屡兴大狱,朝臣人人自危,皇权则得到了加强和巩固。

    元朝的另一弊端是以吏治国。由于法令繁冗,积案如山,吏员从中舞弊也无法稽查。加之掌印官任期有限,不待熟悉琐细公文,辄被调离,吏员由于熟悉文牍,一般成为终身职业,实际操持政务的是吏而不是官。元代政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吏胥骫法,任意轻重。刘基初登仕途时,曾作《官箴》自律,其中对吏胥的贪恶刻画得形象生动:① 《元史》卷一三八《伯颜传》。

    ② 《元史》卷一三八,《脱脱传》。

    ① 张廷玉等:《明史》卷三《太祖本纪三》,中华书局1964 年版,以下同此版本,不注。秦废圣制,代德以徂,刀笔之权,始归吏胥。弄法舞文,聋痴瞽愚,流波至今,一任簿书。行立公庭,如雁如凫。我欲是求,我利是趋。摩揣官情,以逞觊觎。??觇容察辞,助忿乘愉。法度盈口,奸邪沟躯,蛊智迷昧,欺庸陷迂,俾好作恶,以紫为朱。未获官心,妪妪儒儒;亦既获止,如登天衢。傲兀民士,凭陵里闾。恶积祸来,官与之俱。人有恒言,遇吏如奴。坚防固堤,犹恐或窬。①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消除吏弊:立"案牍减烦式"简化公文,使文吏无法舞弊;严惩虑民为害的贪恶吏胥,《明史》载:"太祖起闾右,稔墨吏为民害,尝以极刑处之。"②怀宁县丞陈希文、宜兴主簿王复春都被置诸重典;在政治地位上,吏员被斥为杂流,不能作官。官、吏分途:官主持政令,吏只能管事务性的工作。整肃吏治为政治清晏创造了条件。在经济方面,朱元璋采取了民附于田、发展生产的政策。经过长期战乱,田地荒芜,人口稀少,百姓亟待休养生息。朱元璋劝民农桑③,移民垦荒:"明初,尝徙苏、松、嘉、湖、杭民之无田者四千余户,往耕临濠,给牛、种、车、粮,以资遣之,三年不征其税。"④使无田之民得以农耕。并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