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玄评传》免费阅读!

一、关于《傅子》(2/2)

作者:傅玄评传

本当成了《傅子》文辑入;严氏是用力校了《意林》的,②虽结论与叶氏相近, 12 条应属《物理论》文亦不取,但他没见宋本,立论不如叶氏坚实。

    第三,叶本各卷各篇(条)下,必详注诸出处,并卷次、异文。这在校勘方面,既优于方本,又长于严本。

    第四,叶本对《傅子》卷一收24 篇取自《治要》之文。

    于正文内义加注按语,援引他处所见佚文,系于上下文的处理办法,似比严本另录他卷、再加按语的方式更为可取。

    叶本的显著优点如上。因此,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肯定了叶本"持论较严氏更为精密"的成就。但是,他接着对叶氏提出两点责难。其文曰:??且有严氏已辑入而叶氏本夫载者,如《晋书·何曾传》所引司隶校尉傅玄著论称(何)曾及荀是也,二本正可互相补宜;而叶氏《叙》中不及严辑本一字,纵因其书刻入《全晋文》,易于忽略,① 叶氏疑《安民》篇之后《□□》篇("傅子曰:利天下者??"一段)力《安民》篇未段。他实际辑录《治要》所收为24 篇。若《安民》、《□□》合一,则为23 篇。

    ② 叶氏本附录"订讹"里注出,这段话("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是《韩非子·观行》里的文字。③ 叶自注:"今本(《意林》)羼人《物理论》中。"① 叶氏考定,《官人》篇在《意林》,《镜总叙》非《傅子》文。故余嘉锡 认为,严氏"无所考证。叶氏始知其谬,故其说较严氏为尤精"(《四库提要辨 证·傅子》)。

    ② 严可均《傅予·按》曰:"乙亥岁(1815 年),余校《意林》??知《意 林》所载《傅子》,乃杨泉《物理论》也;所载徐幹《中论》,仅前二条又半圣是 《中论》,其第三条之下半条,及第四条,乃《傅子》也;所载《物理论》,仅前 四条是《物理论》,其第五条至第九十六条,乃《傅子》也;其第九十八条至末, 乃《中论》也。"(《全晋文》卷四七)。

    而《铁桥漫稿》不容不见,何以不加称引,此事之不可理解者也。

    余氏责难叶氏的两个问题,未必符合实际。

    关于叶本《傅子》失载《晋书·何曾传》引文问题。这是叶氏有意不辑,而非失检,他后来又撰辑成《傅玄集》三卷本(1902 年刊印),《晋书·何曾传》中所引傅玄之论,一字不漏移置于文集内。这比严氏置诸《全晋文》卷五○之中作为《魏书》中内容,阑入《傅子》,显然要合理得多。仔细对比后,我们只发现,严本多于叶本者,唯《北堂书钞》卷一五八中一条("(傅)说身隐胥余??"),其他不少;①相反,叶本多出严本条目者,为数却不少,约有16 条左右。

    关于叶氏未提及严辑本问题。据严可均《傅子·按》,他订校成稿在1810-1815 年间,然而他在世时(1762-1843),规模宏大的辑录稿亦没有写成清槁,点划涂批,堆放在那里。又据《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王毓藻序、方功惠跋透露,直到光绪丙戌(1886 年)广雅书局设立后,仍"未逞及此";后经勘定整理付刻,光绪癸巳(1893 年)方刻竣问世。而叶本《傅子》却是光绪十七年(1891 年)完成的,刻印推迟到《傅玄集》三卷亦成的光绪壬寅(1902 年)。所以,叶氏集辑时,不可能见到未刊刻而成的严辑稿。不过,据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傅鹑觚集五卷附校勘记一卷》提示,叶德辉是看到了方师辑本(1876 年刊刻)的,因为王重民取录本上有叶氏两方印记,说明叶氏参考过方本,因增辑而成《傅子》、《傅玄集》各三卷。对此,叶氏序文中只字不提。尽管他所辑后来居上,方氏本远在其下,但连提也不提,总不大度。当然,叶氏或许如他所说:"凡前人己辑已刻者,亦未及取校。我行我法,不羞雷同也。"①这段表白聊可参考。

    最后,略就叶本不尽如意处,提点看法。卷一最后两篇:《宫室》出于《水经注·渭水》,似应置诸他卷佚文处;《释法》出于《艺文类聚》卷五四"赋"文,似应置于《傅玄集》中。这两篇文字添于24 篇之后,不但不妥,而且不类。(这个问题在严本中也有。)②卷一《仁论》篇在《永乐大典》引录时,文中有一大段荀悦《申鉴·杂言》文,《治要》中不载,叶氏于正文中删去,而于附录"订讹"中肯定是"误入"。其实,叶氏有点武断,不如严氏不删而指明这段文字所自的谨慎态度可取。因为《傅子》政论文里,常见引用前代诸子诸贤的论述,这就不能排除此处亦属引用情形。还有,叶本诸卷内,校记嫌少,不如严本对佚文所属、异文异字所出之详。叶本、严本在这方面确有"互相补直"(余嘉锡语)的必要:尽列出处与详校异同,各见其长。

    以叶本而言,我们对各卷的看法是:卷一26 篇。保留前24 篇,将《宫室》移入卷二,将《释法》改置《傅玄集》;附入卷二中赵英《长短经》所出4 篇《傅子》文,即《量才》、《知① 严辑《傅子》中,由一条从《艺术类聚》卷四四辑文("筝者??")叶本《傅子》不载。而于《傅玄集》二卷有录。

    ① 这段文字是叶氏光绪丙午(1906 年)冬致书筱翁太夫人中的话。引自 《艺风堂友朋书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中华文史论丛》增刊"版。

    ② 严辑本卷二,也收录了《释法》另有《镜总叙》、《大本》两篇,共计 三篇。其中《镜总叙》错收,《释法》亦当附入他卷;《大本》仅6 字,署题不能 成立,当去篇题,移文于附录卷。人》、《大体》、《定名》(?)。去二增四,合计28 篇。

    卷二81 条。增入严辑1 条(《全晋文》卷四九:"说身隐??"),移人《宫室》条;删掉"乐广为河南尹"条①,撤去《长短经》文4 条。增移2条,删撤5 条,合计成78 条。

    卷三131 条(内《自叙》4 条)。删《口铭》②条,成130 条。

    附"订讹"17 条。其中《仁论》篇文中所引荀悦《申鉴·杂言》一段,略加按语说明,仍保留不去为好。

    (五)内、外、中篇的内容与写作时间

    本传对《傅子》一书的介绍,因题失文佚情形太严重,史籍再难见更详细的记载,仅凭现存资料,很难说清端尾。严可均《铁桥漫稿》卷六臆测曰:或问《傅子》为内、外、中篇,有四部六录,云何区别?曰:内篇撰论经国九流;外篇三史故事,评论得失;中篇《魏书》底本,而以《自叙》终焉。四部六录,莫考;《崇文总目》作"四篇亡录",盖误。

    他在《全晋文·傅子》按语里,还提出:"案,百四十首而百二十卷者,或元有缺篇,或数篇合卷,今莫能详。"即认为:本传所出"百四十首",指的是篇数;宋以前著录"百二十卷"出的是卷数,二者不是一回事。

    关于《傅子》内、外、中篇的大体划分,我们的意见是:内篇为"撰论经国"的内容;外篇、中篇为撰论"九流、三史故事"的内容,因遗文不多,己难强为区别;《魏书》底本肯定收入了《傅子》一书,或为中篇的组成部分。这一看法,略与严氏推测有异。

    1.内篇"撰论经国"之理关于《傅子》内篇,本传还有一段重要文字,曰:(傅)玄初作内篇成,子(傅)咸以示司空王沈。

    沈与玄书曰:"省足下所著书,言富理济,经纶政体,存重儒教,足以塞杨(朱)、墨(翟)之流遁,齐孙(孙卿,即荀况)、孟(轲)于往代,每开卷,未尝不叹息也。'不见贾生,自以过之,乃今不及'①,信矣!"王沈(?-266),《晋书》有传。他在曹魏高贵乡公在位时(254-260 年),以散骑常侍、侍中之职,"典著作",并与荀、阮籍等"共撰《魏书》",常与曹髦一起"讲宴属文",被号为"文籍先生"。曹髦攻打相府前,他向司马昭告密,其后,他出居外任。司马炎即晋王位(265 年),始回京重用。① 此条辑自《艺文类聚》卷六"郡部·河南郡"。严辑本、叶辑本均错收。《晋书》本传有乐广为河南尹及其掘墙得狸之轶事记载。据《通鉴》卷八二,乐广为河南尹在元康七年(297 年)前后,此时距傅玄去世时已有近20 年,显然非傅玄所记。《类聚》有误。

    ② 《口铭》(又题《口诫》),应入《傅玄集》。

    ① 王沈引文,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是:"吾久不见贾生,自 以过之,今不及也!"引文与此稍异。这是汉文帝赞叹贾谊的活。贾谊刚从楚地 被召回,回答鬼神之事后,汉文帝很佩服他的学识。次年即泰始二年(266 年)五月就去世了。泰始三年(267 年),晋武帝才下诏追赠他为司空。

    傅玄初成之《傅子》内篇,由其子傅咸送呈王沈的时间,必在王沈任侍中、"典著作"的几年中。其间,王沈文名甚盛,又心向司马氏。这是傅玄要让他过目的原因所在。至于傅玄本人,高贵乡公在位期间,他正在温县令任上,不在京城;其子傅咸,年龄在17-22 岁间,或在太学就读。这就是为什么内篇要由傅咸去送的原因所在。至于司马昭即王位后,王沈、傅玄都被召回重用,二人间过从甚多,内篇无需由傅咸单独送达。

    本传称,傅玄任职温令、弘农太守期间,"数上书陈便宜,多所匡正"。

    《傅子》内篇无疑包含有"上书""匡正"的内容,或者就是经整理补充后的结集;宗旨是既"陈便宜",又在"匡正",这是给司马氏献策献计的,而不是向高贵乡公进言的。

    我们认为,今存《傅子》较完整的内容,即《群书治要》所存27 段文、赵蕤《长短经》另录4 段文,共计31 段文字,正是内篇遗文。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有三。其一,王沈评语与《傅子》今存的这些残篇文字,内容是吻合的;其二,傅玄于温县任职时,接触到民情民生,了解到农业生产的实际,这在他的内篇中必然要有所反映,而上举篇段里涉及到了这类问题;其三,内篇写成前后,司马氏最终代魏还没有实现,反叛的事时有,局势怎么控制,政体如何确立,选人用人怎样才好,等等,司马氏急不急且不管,傅玄很急,所以他要陈述己见,以求采纳。王沈将傅玄比作怀才有识的贾谊,令他开卷受益,为之叹息,这说明二人心有相通,都是忠于司马氏的。有唐之初的谏臣魏微所以要在《群书治要》里大量引录《傅子》文,这又可从后代初建国之际的借鉴角度,证明这些文字正是内篇遗文。所以说,内篇是"撰论经国"之理,为司马氏代魏谋求"南面术"的。

    2.中篇或为撰论包括《魏书》在内的"三史故事"傅玄"撰集《魏书》"的时间,本传有大略说明,是他初人仕后的事。

    上一章我们指出,始于景初三年(239 年)齐王曹芳即位之后,终于正始十年(249 年)正月高平陵之变。大体而言,正始年问傅玄在参撰修史。

    严可均认为,今存《傅子》遗文中"言三国事甚多",则所谓"撰集《魏书》","此或即底本也"。因而严氏《全晋文》辑《傅子》四卷,有意将这些文字集中排列,自卷三末至卷四末,并附按语说明。卷三末有4 条,即涉及荀荀攸、袁涣华欲、曹仁、诸葛亮者;卷四《自叙》前有33 条(篇),有的原是分见成条而共涉一人事迹者,因连缀成篇,如管宁、郭嘉、刘晔、傅嘏等传记史料即是。这些汇集排列的史料,绝大部分来自《三国志》裴松之注,也有个别条目取自《北堂书钞》、《太平御览》、《意林》等处。严氏的意见大体不差,基本可信。但他也有不当以《魏书》底本看待而收错人间其中的史料。这是我们要谈的一个问题。

    首先,曹魏时几次组织人力修撰《魏书》,起限应自汉献帝建安改元算起,上续《东观(汉)记》的下限,即汉灵帝之未的记载。这也就是说,《傅子》中凡涉汉未桓、灵之世的文字,不当归之于《魏书》范畴。例如,严辑《傅子》卷四中关于灵帝时卖官事,《三国志》裴注引桓帝时梁冀事(《三少帝纪》),应属本传所指"三史故事",不是《魏书》中文字。

    其次,傅玄参与《魏书》撰写,下限应在嘉平元年(249 年)高平陵之变。从《三国志》注引与他处摘引材料看,大量内容涉及曹操争雄创业的人和事,也有曹魏建基以后文帝、明帝时的内容,可知后期当事人的时间有:刘晔卒(234 年),管宁卒(241 年),胡昭卒(250 年);曹爽败(249 年),傅嘏迁河南尹(249 年),李丰、夏侯玄被诛(254 年),诸葛诞被诛(258年)。上述时间里,胡昭卒、李丰等被诛、诸葛诞反三处,记到高平陵事变后。这大概是傅玄后来又补进去的笔墨。况且,傅玄在世时,高平陵之变后,已视为司马氏政权之始,他本人也离开修史职任,因而他所撰《魏书》下限,不应该再往后。严辑《傅子》卷四将《何曾、荀传论》中4 条引文(见《晋书·何曾传》)一并排列,无疑是不妥当的。因为事涉人晋之际,文为论赞,应入文集。

    再者,严可均认为,傅玄《魏书》底本后有《自叙》。这个看法有道理。但他所辑《傅子》卷四之未,只列两条,容有遗漏。卷三傅说条("说身隐肯余??"),卷四傅曼条("傅曼字南容??"),亦应一并置于《自叙》后。

    还有一个问题是,《魏书》底本当入何篇。从《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的情形来看,傅玄"撰集《魏书》"的文字收入到了《傅子》中。按照严可均推测意见,这部分内容独立于中篇。我们则认为,《魏书》底本应为统称"三史故事"①中一部分,或为中篇同时收入。从现存文字看,《傅子》记三国事,以曹魏为主,兼及蜀、吴。曹操未及称帝,仍是汉献帝的丞相。傅玄《魏书》虽称曹操为"太祖"、"武皇帝",亦偶然在曹操旧属(如刘晔)后事中道及"文帝"(曹丕)、"明皇帝"(曹叡),但主要是反映汉未这段历史的,承续的是《东观记》的记载,属于"三史"的补充内容。也就是说,《魏书》内容包括在"三史故事"之中,与其他评断前史记载的文字共成一篇,或为"中篇",是撰论史事的合篇。

    3.外篇或为撰论"九流"的杂记《傅子》存文中,除了政论色彩很明显的内篇没有疑问外,撰论史事的内容或为中篇,其余或为外篇。本传所称"九流",泛指各家学说,包括对诸子学说的评议,前代史籍撰著的论断,以及各种典章制度方面的意见等等,似乎属于杂记性质。这些内容独立成篇,比较合理。

    以上我们根据《晋书》本传记载及《傅子》今存文的实际,对内、外、中篇的内容作了大体的划分。这些意见虽与严可均的意见不大一致,但也属推测性质,只供参考。

    至于《傅子》成书的时间,我们认为,主要内容是入晋以前完成的,少量文字是人晋以后补充而成的。《魏书》是正始年间傅玄担任史官时修撰的,内篇是高贵乡公在位、司马昭执政期间写成的,这从本传记载完全可以认定。除《魏书》外,其他撰论"三史故事"的文字,成于史官任上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内篇、中篇完成于入晋以前,这大体可以成立。外篇有些内容,特别是议论礼乐方面的文字,很可能是入晋以后所作,这跟他的职任有很大关系;但其他方面的内容,则不能排除写于人晋以前的可能性,例如关于对前代撰述、学说的评断意见,与修史、政论的联系就很紧密,未必是入晋以后所写。外篇、中篇有可能修订补充于入晋以后,或有新增内容,但占的比重不会很① 魏晋人士所称"二史",《史记》、《汉书》而外,不指当时私撰之《后汉 书》、《后汉记》、《续汉书》等,当然更不可能指后世范晔的《后汉书》,而是指 东汉时从班固至蔡邕等先后参加的官修《东观(汉)记》。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