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天皇传》免费阅读!

第七章 走上军国主义路(1/2)

作者:明治天皇传

    1. 挑战大清国

    93年(即中国清光绪十九年,日本明治二十六年)春,朝鲜“东学党”的活动非常活跃。

    所谓东学,即是与“西学”(基督教)相对抗而取的名字。它以儒教的教理为根本,也将佛教、道教混合在一起,是一种尊崇国粹、排外倾向极强的组织。在一段时间里,被政府认定是个危险的集团,将第一代教主崔济愚处了死刑。

    经过了二三十年,东学党在民众中星火复燃,从庆尚、全罗、忠清各道开始,势力扩大到了平安、江源、黄海、咸镜各地。

    东学党的旗号是个宗教团体,其所以能够成为极大的民众运动,是因为它号召人民“尽灭权贵”,“逐灭洋倭”,即反对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东学党的组织迅速扩展到全国,在各地发生了暴动。

    1894年1月,全罗道古阜郡农民,在东学党接主(地方首领)全琫准领导下举行了轰轰烈烈的起义。南部和中部各道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纷纷响应。

    全琫准是东学党教主崔时亨的得意门生,自幼跟父亲学儒学,渐渐地相信了“人必须为正义而死”的道理。

    当时的郡守赵秉甲,是个酷吏。正当他要对迟缴税款的几位农民处以严刑的时候,农民们一起起义,袭击武器库,夺取武器弹药,一把火烧掉了衙门。领头的就是全琫准。

    赵秉甲险些丧命,逃到全罗道的首府全州。但全琫准并不追击他,占据了古阜郡的白山。

    邻近各村民众得知消息,暴动接连兴起。他们各自手持从军器库中夺取到的武器,汇聚到全琫准这里来。人众号称两千人。

    政府军前来镇压,一经交战,东学军即大获全胜。东学军趁势进击,在各地大破政府军,于4月底攻占全州。

    从起义爆发一开始,国王和闵妃就认识到,光靠政府军镇压不了东学党,想请求中国来援助。清政府也出于宗主国的责任,表明了出兵的意思。

    但是,重臣们不赞成。他们担心,如果大清国出兵,日本也会出兵,俄国也不会旁观,英国也会把舰队开回来。这一来,朝鲜就化为列国之间争斗的战场了。

    然而,此刻全州已经落入东学党之手,也就不容再争论了。因为在害怕明天的狼来之前,必须先防今日眼前之虎。

    6月,清政府根据朝鲜国王的请求,下令一千五百名陆军和两艘军舰紧急开往朝鲜。

    甲申之变后,根据日本与大清国之间缔结的《天津条约》,不管哪个国家向朝鲜出兵,都要将其内容向对方国家通报。这种做法,叫做“行文知照”。因此,大清国在向朝鲜派兵的同时,向日本作了详细通报。

    事先就估计到了的日本政府,决定立即自己也出兵。6月4日,下令归国休假的大鸟圭介公使回汉城复任。5日,设置了大本营,给第五师下达了动员令。这次行动的麻利,是由于日本在明治十五年与十七年的两次京城兵变中,被大清国先发制人,有了教训。

    6月12日,日本的混成旅在仁川登陆。此时,大清国兵已在4天前到达了朝鲜。但是没有发动攻击的迹象。

    可是,日本方面已经征用了运输船,动员了七八千的兵员,处于骑虎难下之势。

    但是对方没有行动的迹象。是由于冷静,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日本不得而知。总之,中国似乎没有首开战端的意思。

    日本为了制造开战的口实,制定了如下的“对朝鲜内政改革方案”:

    第一,尽快地镇压东学党的叛乱。而为此,日本政府打算与大清国政府合作。

    第二,为了平定乱民,在日清两国设置常设委员若干名,以调查下列事项为目的:

    1.调查财政

    2.淘汰中央政府及地方官吏

    3.设置必要的警备兵,以保持国内的安宁

    4.使岁入多于岁出,以剩余为利息,尽可能地募集国债,将其金额使用于足以便利于国家的利益。

    日方将以上方案,强硬地提交给中国、朝鲜两国,意思是:如果你不接受,我将另有打算。

    但是,两国对此都予以拒绝。

    对于日本来说,其本意并非特别想要两国表示赞成。但愿两国表示反对,自己就有了动手的口实了。

    7月23日,日军占领了王宫,解除了朝鲜兵的武装。

    闵妃一族全都逃跑了。日本军把大院君请入王宫执掌政务。大院君其人曾遭到清政府的软禁,在保定府三年,获释后回到汉城。此时正在闲居,碰上了日本军开始军事行动,他又东山再起。

    但是,大院君没有权力。新设置了一个叫做军国机务处的政府机关,集中了亲日分子,让他们操纵国政。大院君仅仅是一块招牌而已。

    日本政府内部的意见,也不是完全一致的。一般来说,军人大都是主战论者。参谋本部次长川上操六中将操纵着整个陆军,就是最强硬的主战派。他上年到中国和朝鲜去“旅行”,亲自考察之后,深信若是开战,必能取胜。

    相对说,海军是慎重论者。日本与中国,仅从军舰的数量来看,差跟就很大。三年前,中国的北洋舰队访问时的恐惧,令人难忘。

    也有一种呼声认为:胜负嘛,不打怎会知道?当北洋舰队在横滨停泊时,有一位被批准登上旗舰定远号参观的新闻记者,尽管惊叹其气势的雄壮,装备的精良,却对官兵的纪律、士气以及训练的精度提出了疑问。他歪着头沉思:好容易有这样优秀的巨舰,不知道能够充分发挥其性能的人员是否齐备。这样一来,威风凛凛只是一种外观,也许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再说东学党的状况。

    占领全州时,是东学党势力的最盛期。从各地疾驰而来的起义者号称数万,但实际无法计数,也缺乏严密的组织和指挥。受到朝鲜政府军的攻击,加上李氏王朝同意农民军提出的平分土地等十二条件,缔结所谓“全州和约”,诱骗农民军撤出了全州。

    因东学党已经烟消云散,日本军和大清**都没有了出兵的理由。但只要对方不撤走,就不会单方面撤军。于是开始了两军险恶的持续对立。

    日本又给熊本的第六师发出动员令,九州地方的防卫,更加森严起来。

    7月23日,日本联合舰队从佐世保起锚,朝群山海面进发。联合舰队分为本队,第一游击队,第二游击队三支。其中第一游击队于25日晨6时30分,在丰岛海面与南下的中**舰济远号,广乙号遭遇。

    第一游击队,由旗舰吉野号,秋津洲号,浪速号三艘军舰组成,司令官是坪井航三少将。

    以丰岛海面的海战,拉开了日中战争的序幕。很快在7月29日的《时事新报》上,登载了下面的文章 :

    尽管清**舰修饰外貌,与西方诸国的军舰相比也不逊色,但舰内的器具等物却不完备之极。大炮等物,外观虽也精美,内部却生锈。特别是步枪,枪筒内部全部腐蚀,不能使用。先年来我国之定远号,占清舰中之第一位。定远号尚且如此,其他可推想而知。

    由于取得丰岛海战的胜利,日本一些人忘乎所以了。好像《圣经》上的年轻人达比德,打败了巨人格里阿台那样,变得飘飘然了。

    把当时两国海军力量作一比较,可以看出:

    日本方面:军舰28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5.9万吨。

    中国方面:军舰82艘,鱼雷艇25艘,总排水量8.5万余吨。

    照这样,无论是谁来看,只能是中国占有压倒优势。

    但是,仔细一调查当时中国海军的内情,事情就有些不同了。其实并非是82艘军舰同时参战。在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舰队中,听到李鸿章的命令,真正奔赴战场的,只有北洋水师全部和广东水师的三艘。

    这不是没有先例。在十年前的中法战争时,福建水师的全部和南洋水师的三艘舰艇,被法国舰队击沉时,李鸿章一艘也不想拿出自己的北洋水师。如今北洋与日本作战,南洋绝对不会派船来助阵的。这样一来,真正与日本作战的,就只有军舰25艘,鱼雷艇13艘,总排水量5万吨了。比日本还少了9000吨。加之,军舰上所驮载着的大炮,炮膛已经是斑斑锈迹了。

    具体到丰岛海战,双方的战斗力对比也相差悬殊。日本投入的舰队,合计吨数约为1.1万吨,而清政府只有3300吨。是三比一。加之,装备的炮数和性能,也相差悬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胜才是白痴呢。

    2. 侥幸得胜利

    在海上,日本舰队虽然打败了北洋舰队,但在陆地上,两军还在对峙着。

    中国的步兵骑兵共有4000人,由叶志超指挥,一开始在汉城南方100公里处的牙山登陆。为了防备与日本军的冲突,他给部下总兵聂士成3000人,使之守备成欢,自己率领1000人,据守在天安。

    与此相对,日本军有事先在仁川登陆的大岛少将率领的混成旅6000人。

    关于这个混成旅,还有内部故事。

    一开始,参谋次长川上操六中将是这样想的:

    日本在明治十五年和十七年,在汉城事变中,两次都落于人后,都是因为兵力少。这次,日本多派些兵去,得压倒大清国才行。到目前为止,大清国向朝鲜派了四五千兵,日本至少要派七八千人去才行。

    于是,川上去访外相陆奥宗光进行磋商。陆奥说:

    “我和你深有同感。只是如你所知,伊藤先生是个彻底的和平论者,不管什么事,都不愿刺激外国引起纠纷。让伊藤答应,可真难哪。”

    川上说:

    “您看这样提出问题如何:先说要派一个旅,让他答应。若照平时的编制,一个旅有两个团,约为2000人。就只这个数,伊藤该不会说不的吧?”

    “可是,这个数字,与你所说的七八千人,不是差得远吗?”

    “可是,陆军中的混成旅,情况就不同了。除了步兵之外,加上骑兵炮兵工兵,把一切都加上,就成了七八千人。只要有这个数,也就可以了。”

    “伊藤要是说混成旅不行,那又怎么办?”

    “他对军事是个外行,多半是分不清的吧?这倒像是设骗局,不过也是为了国家,就让他答应吧。”

    两个人串通之后,就以派兵一个旅在阁议上通过,然后大量地派起兵来。伊藤博文过后听到真情,大发雷霆道:“上了你们的当!”

    那是日本已经打了胜仗以后,发火也是白发。

    这套手法,是日本陆军的传统。后来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叫“满洲事变”)也好,“七七事变”(日本叫“日华事变”)也好,军部总是把一般的制止不予理会,我行我素。

    开战之初,日本陆军的总兵力是七个师。明细数字是军官以下兵员约20万,军马3.8万匹,野炮山炮共240门,步兵所携带的武器是口径8厘米的村田枪。

    与此相对,大清**有八旗,绿营,勇军,练军四种,其中八旗和绿营二军,创建以来已有200年的历史,但编制仍然是老样子,其现代战争的作战能力等于零。

    所以,有用的只有勇军和练军。他们以500人为一营,其实各营参差不齐,平均也就是250至300人。全国有步兵862营,骑兵192个营,加起来有35万大军。

    但是,这些军队,每个营的编制组织,都无一定之规。携带的步枪,大体上是毛瑟枪。在同一个营中,既有持莱明顿,格拉,斯奈尔德等等不同牌号的枪,也有使用两人共抬的火铳。既有机关枪,也有手持古代青龙刀,长矛等的。总之,五花八门,无所不有。和海军一样,数量上看去不少,顶用的一半也不到。

    且说欺骗伊藤博文派遣出去的大岛少将的混成旅,与相距约50公里南方牙山的中**对峙起来,8000人对3000人,日本方面占有明显优势。

    中**的作战方案是,把北洋陆军的大部分集中在平壤,决定一举粉碎日本军。北洋陆军是李鸿章自豪的精锐部队,约有3万人。他想把它的一半开到平壤来。这样一来,对日本军的七八千人,就是二比一的优势了。

    牙山的叶志超,也属于北洋陆军。于是李鸿章命令叶,即刻移驻平壤,要求其与本队会师。

    但叶志超考虑,由牙山乘船驶往平壤,必须通过由日本军占领的仁川海面。在这一带海域,已有日本海军出没,变得危险了。他认为还不如从本土新派增援部队来援助自己,能够消灭日本军。与此同时,日本军在汉城与釜山的联络就会被斩断,使之陷入困境。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