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天皇传》免费阅读!

第一章 出生在动荡岁月(1/2)

作者:明治天皇传

    引言

    历史进入18至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炮舰为先导,大举向东进犯。老牌帝国主义英吉利发动的鸦片战争,使得堂堂天朝大国蒙受屈辱,暴露出**和无能。事实无情地证明:往昔的辉煌已成昨日黄花。这个数千年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文明古国,在经济、政治、军事诸方面,都已经远远落在了西方的后面。以此为转折,中国逐渐被欧美列强沦为半殖民地,大块领土遭到瓜分。

    几乎同一时期,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国,也未能幸免西方帝国主义的觊觎。

    日本嘉永六年(公元1853年),美国海军提督陪里,率领一支舰队贸然闯入了江户(后来易名东京)湾水域。舰队由四艘大舰船组成,两艘汽轮,两艘帆船。船体通身染得漆黑,船上装备着巨大的火炮。日本人从未见过如此庞大的黑色战船,它像一座座城堡似的耸立在海面。仰望上去,站在船舷上的水兵显得很小很小。

    当地官员划船近前去讯问,他们是来干什么的?回答说是奉美国总统之命,带来了一封想与日本国缔结通商贸易条约的国书。官员说日本有锁国禁令,与外国的交涉只能在长崎进行,请把船开到那儿去。对方不答应,其态度傲慢而威压。说如不接受国书,就武力登陆,面见将军,直接交涉谈判。

    面对这些不速之客,令同样落后的小小日本国惊慌失措,束手无策。对方虽然只有四艘军舰,但船上有大炮。日本也并非没有称之为大炮的东西,可是无论射程或是精确度,都与对方相差悬殊。日本的大炮,首先是打不远;即使打得拢,也很难打中目标。再是,即使打中了目标,只不过一枚铁球而已;除非直接击中脑袋,很难致人死命。美国的大炮是加侬炮,射程远,打得准,细长的炮弹里装满炸药,击中目标就爆炸,就起火燃烧,杀伤大片人员,把城镇夷为火海。英国人在中国的广州,就干给全世界看过!

    幕府在阁老和重臣紧急商议之后,决定权且收下美国总统的国书。美国舰队送递国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遂启航回国。

    次年,美舰再来。于1854年3月31日,迫使日本与之缔结了《神奈川条约》(即日美亲善条约)。这是日本国最早签订的近代国际条约。

    紧随其后,美、英、法、俄、荷五国,又强迫幕府缔结了不平等的通商条约。从此以后,日本也被纳入了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市场。历史的轨迹在这里交叉,它几乎和中国同命运,开始成了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

    然而,日本人幡然觉醒,在15年之后的1868年,打倒了幕府。1871年废除了藩镇,成功地实现了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大步向着民族独立的方向迈进。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主角--明治天皇,生于1852年(相当于中国的清咸丰二年,太平天国二年),为孝明天皇第二子,名睦仁,幼名祐宫。1860年立为太子,1867年登极皇位。即位不久便自上而下推行维新运动。1868年1月颁布“王政复古”诏书,倒幕派迫使德川庆喜交出政权。同年9月改元明治,首都由京都迁往东京,建立起以天皇为首的**政权。接着推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869年宣布“版籍奉还”(领土、户籍),废藩设县;

    1871年划全国为三府七十二县,直属中央管辖;

    1873年着手改革地税,实行兵役制;统一货币,鼓励工商,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1889年颁布了帝国宪法……

    明治天皇在位的45年间,在长期封闭锁国的日本,资本主义得到迅猛的发展,国力逐渐强大,终于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与此同时,日本在国内镇压革命,对外实行扩张,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第一次是1894-1895年间的中日甲午海战;第二次是1904-1905年间的日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从中国夺取了大量的权益,抢走了台湾;将朝鲜半岛合并进了日本版图,实行彻底的殖民统治。而所有这些,又为日后的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打下了基础。

    明治天皇是维新运动的旗帜,近代日本总揽内政外交大权的最高统治者。死后作为神被供入明治神宫,被称为由人到神的天皇。

    可叹的是,与此同时,欧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却与日俱增,步步深化。

    应该说,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反抗,一点不比日本人民逊色。尤其是长达15年的太平天国革命,反抗本国统治者的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其规模和声势均远远超过日本人民的起义。正是因为太平天国的声势浩大,使得帝国主义无暇顾及日本(当太平军在上海地区失败后,英国东洋舰队于1863年就转而进攻鹿儿岛了)。而清政府奉行“宁赠夷狄,不与家奴”,公然利用帝国主义力量来镇压人民革命,并扼杀掉一切维新或改良的尝试。致使中国的命运与日本分道扬镳,其半殖民地化的地位每况愈下。

    重温这段历史,很有必要;而本书所叙述的,正是明治天皇一生的所作所为。

    1. 幼年小皇子

    嘉永五年九月二十二日,是公元1852年11月3日,从清晨起就万里晴空,没有一丝儿风。这天日本国发生了一件大事:第一百二十一代孝明天皇家诞生了一个男性婴儿。后来,这一天被称为“天长节”,成为全民共同的节目。奇怪的是,几乎每年的这一天,日本全国的天空碧空如洗,天气好极了。以致民间约定俗成,都称它是“天长节晴天”。

    到了大正年间,“天长节”改名“明治节”,可见明治年代在日本人心目中影响之深远。一直到二战结束,这一天才变成文化日。

    这个新生的小生命,看上去和别的婴儿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他小脸通红,大声啼哭,吸吮乳汁,肚子胀鼓起来以后,就安然入睡,有尿就撒。

    就是这个婴儿,日后经过他的毕生努力,终于使一个远东的小小岛国,转变成了一个世界强国。

    婴儿的母亲是权典侍中山庆子。她是大纳言(官职)中山忠能的女儿,17岁被召进宫中,不久便怀上了身孕。一年后就生下了这条龙种。父亲大纳言那高兴劲儿,就非同一般了。凡是把女儿献进宫中的父母,莫不望女生龙,全家自然将有高升的契机。在天皇的后宫中,总是拥护着一大群女性,她们互相争夺皇上的宠爱。这种情况,与《源氏物语》时代相比,还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如果她生的儿子能成为继承皇位的皇子,这一家便成了国戚,其权势和富贵可想而知。

    那年月女人被认为是不洁之身,在庄严而洁净的宫廷之中,是不能生孩子的。庆子只得回转娘家分娩。分娩必须专门修建一个产房。中山家地面狭窄,想借府邸北面八条殿町的民家之间的一块空地来盖房。这件事非同小可,必须得到关白鹰司政通的批准。关白表示不同意,认为在寻常民家之间盖房生产皇族后代,有失体统。

    在这种情况下,中山家只好在自己宅邸内,靠西边角落的狭窄地皮上,勉勉强强盖了个产房。产房的构造极其简单,有六铺席和十二铺席两个房间,附带有浴室和厕所,费用要花二百两银子。幕府时代,皇室大权旁落,经济并不如想像的富裕,时露窘相。花二百银子不是一个小数。中山在朝臣中职位不低,俸禄有二百石。那只是表面数额,实际收入一年不过**十石。和武士家庭相比,只相当于小蕃的下级武士的待遇。以这样微薄的收入,要养家糊口,还要给家臣、仆人开薪水,哪来多余的银钱?

    忠能以修建产房的名义,提出向宫廷借贷二百两银子。上面还是打了个对折,回答说:“一百倒有先例可援,二百两没听说过。”

    忠能只好另想办法,筹措其余的一百两,总算把产房盖起来了。儿子生下来,是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

    这一天,大纳言忠能提前安排家臣,从贺茂川出町桥北面,打来了初生婴儿洗澡用水。用这种水,与宅邸内井里提上来的水掺合起来,作为洗儿汤。

    生下孩子的第二天,中山庆子首次给皇子喂奶。家臣在纪录上写道:

    “某某日第一次献乳哺育……”分明是骨肉亲生,却得使用“献乳”敬语;只是因为君臣有别,在宫中身份地位一点马虎不得。

    日本自古崇尚中国文明。早在盛唐时期,就学习、引进了一整套汉文化习俗,经过吸收和发展,居然比起师傅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宫廷里的规矩实在繁多。

    皇子出生的第七天,要举行命名仪式。首先要请教汉学家,从中国古代典籍中,精心挑出几个候选名字。当然要寓意高远,响亮吉祥,由宫内厅官员恭恭正正书写在雪白的和纸上,呈送给天皇过目。天皇仔细考虑后进行“圣指点”,即用大拇指指甲,在中意的名字上用力摁一下予以确认。宫内厅再用毛笔敬录下来,就成了闻名的“名记”。最后以天皇赐授的形式,给这个新生的皇子取名“睦仁”,幼名“祐宫”。命名完毕,还有所谓“浴汤仪式”。这是一场象征性的沐浴。一群宫女把一个桧木制成的浴盆抬到小皇子床前,由最著名的学者隔帘祝福。学者身穿古色古香的礼服,头戴和式道冠,高声朗诵经典辞句,祝未来的天皇健康成长。

    当天接着还有“鸣弦之仪”、向三神殿奉告、发表命名公告、登录入皇统谱。最后一项仪式是举行命名披露宴会,招待皇族、文武高官以及外国使节。

    第三十天满月,皇子第一次进宫,与父亲见面。天皇和众女官俱有赏赐,无非是玩具偶人等物。皇子也向天皇敬献了礼品。

    皇子在宫中滞留了7天,然后回到中山邸宅。在这以后,一直住在外公忠能和外婆纲子的身边长大。侍候皇子的奶妈和男女佣人的米、柴、炭、灯油等费用,均由宫中用实物或银钱来支付。供应标准不太宽裕,本来只有6人虚报成11人;空额就补贴了中山家的费用。有了这种“通融”办法,全家的收支勉强得以平衡。

    祐宫长到两三岁非常顽皮,时常哭闹缠磨人。外婆坚信,抚育幼儿真正需要的,是至亲的爱抚。因此她不用奶妈和女仆插手,完全自己一力承担。

    夜里,她望着祐宫的小脸儿,心里就想:这孩子将来就是日本的天皇。他是自己的亲外孙,她真想亲眼看见他健康成长,直到登上皇位。

    因此,她最担心害怕的,就是皇子万一不幸夭折。不知为什么,天皇家族历来短命的人居多。祐宫原本不是孝明天皇的第一个皇子;两年前第一个皇子生下来的第二天,便夭亡了。同年还生了一个小公主,她在三岁时也生病去世。后来,陆续又生了一些子女,总共有六人;真正长大成人的,只有祐宫皇子一人而已。

    快满周岁的时候,天皇想见见儿子。5月27日这天,祐宫在生母中山庆子陪同之下,坐着板轿进宫了。所谓的板轿,是用白楂木材做的简便小轿。轿顶和两厢用木板围着,前后垂着帘子,人坐在里面好像蹲狗窝。庆子平时住在宫中侍奉天皇,昨天特意回到娘家做好准备,今天才抱着皇子一道坐轿进宫的。

    随行的还有祐宫的外公中山忠能、外祖母纲子,和保育部门的负责人。

    皇子祐宫进得宫来,首先清水净身,斋戒沐浴,由忠能抱着与天皇见面。小皇子还不认识父亲,但天皇始终情绪很好。赏赐给小皇子一件拉菊花车的偶人。

    当日傍晚,祐宫回到了中山邸宅。在这之后,隔三差五被带进宫去;但都是不在宫中住宿,傍晚一定回到外祖母身边。

    转眼祐宫满两岁了,要进宫举行换服仪式。

    在这之前,进宫穿的服装也好,身边的家具也好,都是清一色的纯白。从举行换服仪式后,才开始穿戴彩色服装,使用有花纹装饰的家具。

    这一天,按照旧例,依次举行了一系列仪式。小祐宫脱下身上的素服,换上天皇赏赐的白熟绢、深色红梅衣服,和饰着小鱼鳞花纹的童装。由女官抱着,依次到贤所、皇灵殿、神殿三处参谒。

    随着年纪渐渐长大,小皇子变得不那么听人摆布了。自从有一次从宫中回来,他不肯再坐狗窝似的板轿。外婆笑着说:

    “也不用勉强他。就连我也觉得,坐在那么窄窄巴巴的玩意儿里,缩着身子怪不自在的。”

    从此,每逢进宫,外婆就让奶妈背着他,大家一道走路。市民听说小皇子要从街上走过,京都的人都聚集在沿途瞧热闹。这一来弄得满街闹闹哄哄骂骂咧咧,祐宫感到很不舒服,随从的人也受不了。好在路程不太远,从中山邸宅到大内后边的门洞,届时采取措施禁止行人通过。道路的两侧拉上帷幕,走起来就方便顺利了。

    五岁时,皇子越发招人喜欢了。天皇对他的眷恋越来越深,时不时召进宫去住宿。外公、外婆也跟着一道住在宫里。

    有时候高兴了,天皇就蹲下,让孩子骑在背上当马爬着转。又是在院子里捉迷藏,又是追逐打闹,简直玩疯了。

    安政三年五月,小皇子进宫,一开始只打算玩几天。可是进去后一住整整30天,直到7月5日才回到中山邸宅。回来的次日,才得知天皇的生母逝世了。

    9月22日,小皇子迎来了四周岁生日。按照古礼,由天皇赏赐祝馔以及海鳗、甜鲷、鲜鲷、山药、百合等物。祐宫则献上“小戴”(祝贺糕点)、鲜鱼、酒壶。当然,有关各宫、诸卿、事务、医官以及家臣们都互有赠送。

    原本生于中山府邸,并且这儿一直生活了五年的祐宫,以皇子身份来说,仅仅是寄宿而已。现在长大一些了,要搬进宫去,那才是他应该长久居住的地方。

    搬回宫廷去住,也有一定的规矩礼节。其中有一条:必须坐轿子。祐宫坚决不坐轿要走路,由多年来侍候他的亲属和佣人陪同随行。但古礼万不可违背,于是在小轿中放进了他的御赐宝剑,和护身符之类东西,再由生母以护卫的名义坐在里面。

    这样,在皇子本人不曾参与的情况下,由别人代行礼仪,终于完事大吉。

    人人欣喜祝贺之时,只有外婆以泪洗面。

    五年来不论严冬酷暑,昼夜不休地抚育了外孙。现在突然要交出去送进皇宫,她怎么能不难过呢。

    2. 国门锁不住

    美国舰队第一次闯入江户湾的那年,祐宫是不足一岁的婴儿,什么事情都不懂。

    其实在这之前,在日本周围的海面上,已经有外国船只出没,使居民陷入了不安之中。祐宫当然更不知道。

    在北方,俄国船只开到千岛列岛,要求与日本建立邦交。

    幕府一开始,曾经允许它们在长崎进港;旋又改变主意,命其退走。

    俄国船只在回归的途中,发现日本北方没有像样的防备,便向桦太、择捉、利尻方面派出武装船只,反复进行掠夺,实施暴行。

    幕府闻报,慌忙命令奥羽诸藩,紧急出动警备兵员。结果把俄**舰“地亚那”号的舰长戈罗宁少校抓获。到第二年,俄方为了报复,抓去了日本商人高田屋嘉兵卫。两国经过交涉,两名俘虏互相和平交换,事件得到解决。

    尔后,俄国因遭到拿破仑的远征军的进攻,全国陷入危险的战乱。这种情况下当然无力顾及远东。日本周围海域再也看不到俄国的舰队,于是幕府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