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崔可夫》免费阅读!

第七章 “不许后退一步”(1/2)

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崔可夫

    临危授命擎旌钺,察里津前逞英豪;寸土必争勇奋战,誓将豺狼消灭光。

    1942 年3 月,崔可夫应召从中国返回苏联。此时,法西斯的铁蹄正在苏联辽阔的大地上四处践踏,苏联的局势虽经苏联军民数月的艰苦抗击己略有好转,但是,法西斯军队将在莫斯科城下重蹈拿破仑的覆辙的可能并没有使希特勒那颗发疯的脑袋清醒,相反,他更加一意孤行,大有不吞灭“东方帝国”誓不回头的疯狂。希特勒这个战争贩子,竭力掠夺、奴役欧洲各国人民,驱使他们为他制造杀人武器。到1942 年,希特勒德国的军火生产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它在整个工业生产中的比重高达22.5%,消费品中的1/3 也为军队所占有。各种杀人武器——步枪、卡宾枪、机枪、火炮、坦克、飞机等的产量大幅度提高,整个纳粹德国一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兵营,到处都充满了火药味。

    苏军自莫斯科保卫战挫败了德军闪击战后,逐渐由被动转入主动,军事上的形势已一扫昔日大败退的惨状,开始稳住了阵脚,正酝酿着一场规模宏大的大反攻。此时,外交上也出现了良好的势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战场的曙光无不给艰难奋战的苏联军民带来希望。1942 年1 月,美英政府表示《租借法案》同时也适用于苏联,使受损严重的苏联军工业有了喘息的机会,各种军用物资齐始源源不断地从美利坚合众国运来,大大充实了前方战士的肚子、枪膛、炮管。东迁的苏联军工业也开始从阵痛中复苏,达到了战前水平。1942 年上半年苏联的武器生产已大大超过1941 年下半年,特别是重武器的生产不仅在量的方面大幅度增加,而且质的方面也在不断突破。经过科学研究人员的艰辛努力,坦克的装甲板更为坚硬,携带的火炮更有威力了;自行火炮不仅在杀伤力、射击精度上大大提高了,而且种类日益繁多,可以适应于各种不同的环境;飞机的数量已大大超过了从前,而且质量的提高已不仅仅限于飞行高度的增高,飞行距离增长,在机动性、攻击力方面也有了令人刮目的发展。所有这一切都为砍断法西斯的铁蹄准备了尖刀、利刃,希特勒法西斯的末日已经为期不远了。

    然而,对希特勒这样一位崇尚暴力、推崇战争的野心家来说,莫斯科城下的铩羽是万万不会平息他的野心的,相反,这只会激起他那颗易怒的心,使他去干更冒险的事。屠刀依旧高高举起,而且更锋利、更冷酷。

    希特勒在艰难地捱过冬天之后,又给他的士兵鼓劲打气,吹嘘他们已经征服了就连拿破仑也没有征服的俄国恐怖的冬天,春天的到来将给德军带来无限生机。此时,德军在大西洋潜艇战中十分活跃,每个月可击沉70 万吨位的英美船只,不管美国、加拿大和苏格兰的造船厂如何热火朝天地生产,也补不上这么巨大的损失,这又使希特勒那颗一度有点沮丧的心变得不可一世起来了。

    1942 年3 月,在希特勒的授意下,德军最高统帅部制定了新的狂妄计划。

    计划放弃了全面进攻、以一次战役摧毁红军全部力量的企图,准备把大部分兵力集中于南线,征服高加索油田、顿涅茨盆地工业区、库班的小麦产区,并拿下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希特勒所要达到的目标有几个:一是使苏联失去继续战争所迫切需要的石油、粮食和武器装备;二是为德国的战争机器夺取石油和粮食,来填饱德军的肚子,发动德军的坦克、飞机和汽车。希特勒指示德军“要集中一切力量用于在南段实施主要战役,消灭顿河以西的敌人,以便进而夺取高加索的石油产地”,“如果我拿不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那么我就必须结束这场战争”。

    希特勒要实现自己的企图,除了需要石油来发动飞机、坦克和汽车外,还需要人员来补充他的兵员日减的部队。冬季作战结束时,德军伤员总数就达116.7835 万人,病员尚未计算在内。希特勒在德国进行了广泛的动员,更是要求仆从国提供更多的部队。凯特尔奉命前往布达佩斯和布加勒斯特,去招募更多的师。最高统帅部指望得到52 个师,即可供1942 年的战役使用的总兵力的1/4 。这些师的大部分预定来自罗马尼亚(27 个师)、匈牙利(13个师)。希特勒还向意大利要求他在头一年不屑接受的意大利军队,并于2 月派戈林到罗马游说。齐亚诺对这位脑满肠肥、胸前挂满勋章的帝国元帅简直无法忍受,他在2 月2 日的日记上写道:“同往常一样,他傲慢自大,盛气凌人……在火车站,他穿着一件黑貂皮大衣,式样既像1906 年汽车司机穿的,又像去歌剧院的高级妓女穿的。”墨索里尼向戈林表示,只要德国给大炮,意大利同意在3 月份派两个师到苏联去。但是,他对德军在东线的战况忧心忡忡。希特勒为了让墨索里尼放心,又将墨索里尼邀请到萨尔斯堡,竭力表示德军在苏联、北非、西线和公海上的一切都很顺利。只要切断了俄国的石油来源,“俄国便要屈膝投降了。然后英国也将屈服,以求保全被打得支离破碎的英帝国的残山剩水。”尽管墨索里尼和齐亚诺并不相信希特勒的话,但仍表示愿意提供9 个师为德军充当炮灰。最终德军统帅部网罗了一支拥有97 个师,90 万人,1200 辆坦克,1.7 万余门火炮和迫击炮、1640 架飞机的实力雄厚的“南方”集团军群。

    “南方”集团军群分南、北两个集团军群——“A ”、“B ”集团军群。

    “A ”集团军群由利斯特元帅统领,辖有野战第17 集团军、坦克第1 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 集团军;“B ”集团军群由冯·包克元帅指挥,辖坦克第4 集团军。野战第2 、第6 集团军、匈牙利第2 集团军。利斯特因在1939 年指挥德国第14 集团军入侵波兰有功,被晋升为陆军元帅,翌年统率第12 集团军在法国采取了以步兵支援装甲部队的战术获得成功,后侵入巴尔干。1942 年调到苏联,后被解职。1948 年被纽伦堡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2 年即被释放。冯·包克一度是希特勒的宠将,颇受重用,1941 年袭击苏联时,曾担任中央战线的指挥官,但在莫斯科城下遭败绩,后与利斯特的命运一样,被希特勒摘掉了乌纱帽,1945 年成为英美空军的炮灰。

    德军统帅部的具体作战方案是,从奥廖尔南部发动进攻,夺取沃罗涅什;从哈尔科夫发起攻势,向东突破;然后与从塔甘罗格一带发动攻势的德军会师于斯大林格勒地区。希特勒在作战指令中指出:“无论如何,必须尽一切努力到达斯大林格勒市区,或者至少使这座城市处于重炮的射程之内,从而使它不能再成为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位于伏尔加河下游的西岸,是苏联内河航运的干线——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工业城市。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广阔富饶的顿河下游和库班河流域,是苏联的粮食、石油和煤炭的主要产区。1941年德军侵占乌克兰后,斯大林格勒更是成了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唯一交通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此外,斯大林格勒还具有伟大的历史性意义,在国内战争与外国武装干涉期间,英勇的察里津保卫战对打破俄罗斯南部反革命与东线白匪军会合的计划,挫败敌人企图切断俄罗斯中部与南部粮食、燃料地区联系的阴谋,均起了重要作用。1919 年6 月至1920年1 月被白匪军占领,该城军民与敌人展开了英勇的搏斗,最后夺回了察里津。因此,察里津是苏联人民坚强不屈的象征,为此,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授予察里津以革命战斗旗帜和红旗勋章。同时,斯大林曾是察里津保卫战的出色指挥者,希特勒要拿下这座以斯大林名字命名的英雄城市,还带有政治目的和宣传的需要。这样,苏德双方在保卫和夺取这座城市中展开了一场长达200 天的大血战。

    苏军最高统帅部分析了1942 年春出现的形势,推测德军在1942 年夏将在莫斯科方向和南方发动大规模进攻,德军将在莫斯科方向实施主要突击。

    斯大林认为,目前苏军还没有足够的兵力和兵器展开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在近期内,苏军应限于积极的战略防御,并同时在克里木、哈尔科夫、利戈夫—库尔斯克方向、斯摩棱斯克方向以及列宁格勒和杰米扬斯克地域实施局部的方面军进攻战役,消耗敌人,使其疲惫,待积蓄力量后,再展开大规模进攻。4 月下旬,苏军最高统帅部批准西南方面军在南方方面军部分兵力协同下实施哈尔科夫进攻战役,目的是先敌在该方向展开进攻,以掌握主动权。

    1942 年5 月8 日,冯·曼施坦因指挥所部在压倒一切的空中优势配合下,在克里木展开了春季攻势。5 月15 日,德军占领刻赤半岛。5 月12 日,西南方面军奉斯大林之命,在哈尔科夫方向转入进攻,进攻开始时苏军发展顺利,突破了敌人的防御,并在三昼夜内前进了25—50 公里,但局势不久就发生逆转。由于苏军没有及时将坦克部队投入战斗,致使德军毫无阻碍地将预备队调到突破地段,合围了苏军,被围的苏军第6 、第57 集团军、博布金战役集群及第9 集团军部分部队坚持到5 月29 日,大部被歼。西南方面军副司令员科斯坚科,第57 集团军司令员波德拉斯和战役集群司令员博布金英勇牺牲。

    6 月7 日,德军第11 集团军向塞瓦斯托波尔发动了进攻,30 日占领该要塞,整个克里木陷入德军之手。希特勒除取得这些胜利外,在北非战场也取得了轰动一时的胜利。1942 年5 月27 日,沙漠之狐隆美尔率领有名的非洲军团和8 个意大利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英军赶到了距离埃及边境不远的地方。

    希特勒在取得这一系列胜利后,一度受挫的野心更加膨胀了,明媚的阳光给他带来了希望,他要利用夏秋这段美好的时光挫败苏军主力。6 月28 日,德军两个集团军群以一百数十万之众,先从库尔斯克东北、哈尔科夫东北、斯拉维扬斯克、斯大林诺一带发动进攻,企图在顿河西岸包围并消灭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主力。苏军虽然采取了机动灵活的防御,在条件有利时坚决反击,不利时就主动撤退,避免陷入包围。但德军来势凶猛,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奋战,至7 月24 日,苏军被迫后撤了150 至400 公里,侵入顿河大弯曲部,斯大林格勒面临严重威胁。

    苏军最高统帅部正确分析了形势,计划通过顽强的防御削弱并阻止德军进攻集团,不让它进至伏尔加河,从而赢得必需的时间来组训预备队,待条件成熟后转入坚决的反攻,以求全歼德军重兵集团,扭转整个苏德战场形势。

    考虑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已形成的独立性和双方在这里已集中了大量兵力,苏军统帅部于7 月12 日决定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成立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编成内有从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 集团军和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第28、第38、第57 集团军及空军第8 集团军、伏尔加河区舰队,铁木辛哥元帅任方面军司令员(7 月23 日起由戈尔多夫中将担任)。原西南方面军屡经激战,损失巨大,有的师只有300 —1000 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任务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的长约530 公里、纵深为120 公里的地带。方面军以第62、第63、第64、第21 集团军为第一梯队,以第57、第28、第38 集团军为预备队。方面军的基本兵力集中在顿河大弯曲部,由第62、第64 集团军把守。苏军在顿河及伏尔加河之间构筑了纵深60 公里的四道防御围廓,即外层围廓、中层围廓、内层围廓、市区围廓。

    7 月中旬,德军的先头部队已开始与第62、第64 集团军的先遣部队交火,攻抵顿河大弯曲部,准备吞掉在顿河大弯曲部的苏军主力,强渡顿河,从行进间攻占斯大林格勒。由坦克第4 集团军的2 个步兵师、1 个坦克师、1 个摩托化师和4 个罗马尼亚步兵师编成的第3 集团军也急欲邀功请赏,准备于7 月30 日强渡顿河,夺取登陆场,沿科捷尔尼科沃—斯大林格勒铁路从南、西两侧攻击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一时间危机四伏,大有大厦将倾之势。

    德军统帅部取得重大进展后,认为红军已濒临瓦解,将原属“B ”集团军群的坦克第4 集团军转隶“A ”集团军群,由进攻斯大林格勒改攻高加索。主攻斯大林格勒的任务由实力最强的德军第6 集团军担任。第6 集团军辖6 个军共18 个师,约25 万人,坦克740 辆,火炮和迫击炮7500 门,由第4 航空队1200 架作战飞机对其进行支援。希特勒的这一分兵计划给斯大林赢得了保卫斯大林格勒的宝贵时间,结果他是既没有拿下斯大林格勒,也没有得到石油。

    奉命回国的崔可夫,在这国难当头的关头,仍然坐在办公室里,心中颇为烦闷。他在向联共(布)中央汇报完在华的工作情况后,就急切地向最高统帅部提出了申请,请求立即派他奔赴前线,与德国法西斯血战,最高统帅部于1942 年5 月同意了崔可夫的请求,命他赴家乡——图拉地区任后备军副司令员。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编成后,他的后备军被改编为第64 集团军,开赴斯大林格勒前线。最高统帅部命令崔可夫部,以最快速度在巴甫洛夫斯克至克列茨卡亚、苏罗维斯诺、上库尔莫亚尔斯一线组织起坚固防御,打破敌军突击伏尔加河、夺占斯大林格勒的企图。

    崔可夫受领任务后,立即马不停蹄赶到设在斯大林格勒的方面军司令部,得悉敌人的先遣支队已攻入切内舍夫斯卡亚—莫罗佐夫斯克地界,形势更趋恶化,此时第64 集团军的3 个师才刚刚在科特卢班、卡查里诺、菲洛诺沃、顿斯卡亚、木兹加、雷奇科夫、茹托沃等火车站下车,各师为了抢时间,来不及组成战斗队形就分别开赴前沿,部队队形很长,有些师的先头部队已进抵顿河,而后续部队尚远在伏尔加河,甚至在火车车厢里,后勤部队及各种辎重更是远在图拉地区。

    7 月17 日,也就是崔可夫来到方面军司令部的第二天,铁木辛哥就召见了他。二人来不及寒暄,直接切入正题。由于情况错综复杂、形势险恶,一向务实、沉稳的铁木辛哥此时也沉不住气了,在对第64 集团军的情形不了解的情况下,就严令第64 集团军必须于18 日夜间前出发到苏罗维基诺、波格金斯卡亚、下索洛夫斯基、佩谢尔斯基、苏沃罗夫斯基、上库尔莫亚尔斯卡亚一线,组织顽强的防御以阻止敌人继续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突破。为使防御具有一定弹性,铁木辛哥建议各师应派出先遣支队,配置于齐姆拉河一线。

    崔可夫认为,第64 集团军即使以最快的速度展开,至少也得到7 月23 日才能到达指定地域,展开防线。他请求所属方面军推迟进入主要防御地段的时间,铁木辛哥做了认真考虑之后,同意将占领防御地段的日期推迟到7 月21日。

    自7 月17 日开始,斯大林格勒远接近地的战斗日趋激烈。炎热的天气加上雨点般的炮弹,把敌我双方的前沿几乎都要烤成了烙饼。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战斗,除了武器、人力的拼杀外,更是人的意志、耐力的大较量。7 月17—22 日,鲍罗斯驱使德军第6 集团军利用德军在南线已夺得的主动权,对斯大林格勒方向频频发难,在奇尔河和齐姆拉河一线击退了第62、第64 集团军的先遣支队,进抵克列茨卡亚、苏罗维基诺、上库尔莫尔斯卡亚地区的主力防御前沿,随即在卡拉奇地域对第62 集团军两翼发起了猛烈的向心突击,于7 月23 日突破了第62 集团军右翼,苏军的防御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

    斯大林对第62 集团军右翼出现的严重局势尤为忧虑,指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将9/10 的航空兵集中到右翼,并派遣素有“智多星”之称的华西列夫斯基赶往斯大林格勒,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协助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首长工作。铁木辛哥元帅也因哈尔科夫与顿涅茨的败绩,被斯大林召回莫斯科,由年轻而又富有指挥才干的戈尔多夫取代了他的职位。此时,第62 集团军的局势已险象环生,敌军已突入其防御纵深,合围了两个师,接近了顿河。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多夫不得不分别于25 日和27 日将尚未完成组建任务的坦克第1 、第4 集团军投入反突击,阻止或遏制德军第6 集团军的疯狂进攻。

    德军为隐蔽其在第62 集团军右翼的企图,在第64 集团军防御的齐姆拉河一线也调集了大量兵力,对第64 集团军的先遣支队发起了凶猛的进攻,力图吸引苏军的注意力。

    崔可夫由于刚刚抵达前沿,对敌军的意图和前沿的情况缺乏全面细致的了解,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崔可夫匆匆赶到防御前沿,对第64 集团军行将进驻的防御地带进行了详细勘查,并根据方面军首长7 月17 日的训令拟定了第64 集团军的防御方案:步兵第229 、第214 师、海军陆战第154 旅及坦克第121 旅占领顿河右岸苏罗维基诺至苏沃罗夫斯卡亚镇一线;步兵第112 师部署于第62、第64 集团军的接合部奇尔河一带;海军陆战第66 旅、坦克第137 旅及各学员团编为集团军的第二梯队,集结于梅什科瓦河沿岸居民区。

    当晚,戈尔多夫中将受命赴第64 集团军任司令员。崔可夫对戈尔多夫的到来尤为感到兴奋,自再度担任军职以来,他一直以副职身份总揽军中事务,虽正值中年,精力充沛,亦感心力难支,一直盼望着有位长者担任正职,现在戈尔多夫受命指挥第64 集团军,崔可夫感到轻松了许多。戈尔多夫到任后,细心阅读了崔可夫制定的防御方案,作了一些细微的调整,即将第112 师部署于斯大林格勒防线外围,沿梅什科夫河防御;海军陆战第66 旅、坦克第137 旅和各军校学员团改在阿克赛河地域组织防御。戈尔多夫的这一变更方案实质上使第64 集团军的全部预备队都留在了顿河左岸,这样,第64 集团军在顿河以西的防御失去了第二梯队和预备队,失去了防御弹性。崔可夫对戈尔多夫的新方案颇有异议,但戈尔多夫没能听取他的意见。

    第64 集团军先遣支队自7 月17 日与敌军交火后,未能顶住敌军的疯狂进攻,敌军如潮水般向顿河大弯曲部涌来,到27 日,已攻到第64 集团军的主要防御地带。第64 集团军的局势更加险恶了。

    不久,戈尔多夫调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接替铁木辛哥的职位,任司令员,这样,指挥第64 集团军的任务再次落在了崔可夫的身上。戈尔多夫任方面军司令员后,由于对德军突击力量估计严重不足,盲目地认为可以以猛烈的突击抵抗住敌人的进攻,他命令崔可夫派出海军陆战第66 旅、坦克第137 旅沿顿河右岸向齐姆良斯卡亚镇运动,攻击敌军的翼侧和后方,歼灭准备横渡顿河的敌军集团。崔可夫在实地勘察后,认为下奇尔斯卡亚附近的桥梁无法承受重、中型坦克的重量,因此无法完成调遣任务;而且这一调动分散了兵力,不利于形成拳头打击敌人。崔可夫了解了这些情况后,立即向戈尔多夫做了报告,但没有回音。他只好命令第66 旅和坦克第137 旅调至齐姆良斯卡亚镇。最后因受桥梁承受力的限制,坦克第137 旅仅有1 个摩托化步兵营、15 辆T —60 轻型坦克渡过了顿河,其余部队都滞留在顿河东岸。

    7 月23 日,德军北路突击集团第8 军和坦克第14 军对第62 集团军发起进攻,双方展开了一场大厮杀。第64 集团军地域内也危机四伏,敌我双方紧锣密鼓,准备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