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谦评传》免费阅读!

第一节"当如身在其中"的观史之法(1/2)

作者:吕祖谦评传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学习、研究历史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记住某些历史事件的本末始终,以示自己渊博;亦不是为了正确评价某些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而表明自己见识高明;而是为现实提供有益之惜鉴。

    吕祖谦曾形象地将历史比作一座"药山",其中蕴藏不少救世之灵丹妙药,几乎可以"随取随得"。①问题是要有一个正确的采集方法。由此,他提出了"当如身在其中"的看史之法。吕祖谦说:人之所游观其所见,我之所游观其所变。此可取以为看史之法。大抵看吏见治则以为治,见乱则以为乱,见一事则止知一事,何取?观史当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如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知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其所谓观史"当如身在其中",也就是要从历史的客观实际即从当时当地的具体历史环境来分析、考察问题,总结历史之经验教训,锻炼培养自己处世应事之能力。只有这样学习、研究历史,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故而他反对人们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博学强记"之上,否则历史就起不到"药山"之作用,今人也就采集不到救世之丹药。由此,吕祖谦认为最要紧的是学会对历史的分析与思考:看史须看一半便掩卷,料其后成败如何。其大要有六:择善、警戒、阃范、治体、议论、处事。必须承认,吕祖谦这种学习历史的方法,乃是治史的经验之谈。只要坚持不懈,确实可以收到"学问亦可以进,知识亦可以高"的效果。

    然而吕祖谦这种强调从历史的实际出发了解历史的观点,却引起了好友① 《文集》卷19《史说》。

    ② 同上。

    ① 《文集》卷20《杂说》。

    朱熹的强烈不满。朱熹认为研究历史的唯一目的是要做到"合于大理之正,人心之安。"②故而他要求人们站在"天理"的高度去认识历史,把"天理"作为评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最高标准,所谓"陶熔历代之偏驳,会归一理之纯粹。"③即用理学家的主观标准去陶熔历史,准确地说这是在削足适履,这就难免要和吕祖谦发生严重分歧。

    要了解和研究历史,就必须认真阅读和学习史籍。吕祖谦十分重视对历史著作的学习和研究。如对《左传》、《史记》、《资治通鉴》这些历史名著,他一生用工良多,颇有心得。曾以《左传》为题材,写下了《东莱博议》、《左氏传说》等重要著作,其中不少见解相当精辟,叙述严谨,议论奇宕,常给人以发人之所未发之感。

    吕祖谦不仅本人认真学习史籍,而且还一再要求学生要经常翻阅玩味《左传》、《史记》等:"伯恭劝人看《左传》、《迁史》"。①对此,朱熹颇不以为然。他明确声称史籍不值得学习和研究。他说:"看史只如看人相打,相打有甚好看处?陈同甫一生被史坏了,直卿(朱熹学生黄干)亦言:东莱教学者看史,亦被史坏。"②认为阅读历史著作,只是看人打架,非但从其中得不到什么好处;相反弄不好还会把人看坏了。陈亮、吕祖谦之所以驳杂不纯,没有成为"醇儒",就是史籍看得太多的缘故。

    为了防止学者"被史坏了",朱熹提出了"以经为本,而后谈史"的主张。"东莱聪明,看文理却不于细,向尝与较《程易》(指《伊川易传》),到《噬嗑》卦,'和而且治,'一本'治'作'洽',据'治'字于理为是。

    他硬执要做'洽'字。'和'已有'洽意',更下'洽'字不得。缘他先读史多,所以看粗着眼,读书须是以经为本,而后读史"③朱熹意思是说他和吕祖谦之所以在《伊川易传·噬嗑卦》文句上产生是"和而且治",还是"和而且洽"的分歧,关键是吕祖谦没有先读经然后读史,而是"先读史多"之缘故。朱熹认为对于学者来说,一定要以经为本,视史为未才行。因为只有先读经多,掌握了义理,然后读史才有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标准,也才能做到"合于天理之正,人心之安",这样亦可避免"看粗着眼"和"被史坏了"的不良后果。从朱熹对吕祖谦的这段批评中,可以清楚看出吕祖谦重视读史的程度。

    和朱熹经本史末、经先史后的观点有所不同,在吕祖谦这里,经、史没有本末重轻先后之分。他常常将经、史相提并论,而且坚持认为儒家经典本身也是属于史籍之列,他说:"观史先自《书》始"①明确把儒家经典之一《尚书》列为史籍。在一般理学家那里,《尚书》是经不是史,而在吕祖谦这里则是经亦是史,它与《左传》、《史记》等历史著作一样,难分轩轾。后世"六经皆史"之说,亦可能发韧于此。

    吕祖谦之所以重视对历史的学习,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任何人要想有所成就,都离不开对历史的学习,以孔子而论,也得要借助历史资料,才② 李方子:《资治通鉴·纲目后序》。

    ③ 同上。

    ① 《朱子语类》卷122。

    ② 同上卷123。

    ③ 同上卷122。

    ① 《文集》卷3《与张荆州》。

    有建树。他说:简编失实,无所考信,则仲尼虽欲作春秋以示万世,将何所据乎?无车则造父不能御,无弓则后羿不能射,无城则墨翟不能守。《春秋》原是鲁国的一部编年史,后来孔子根据自己的政治主张、学术观点对其加以修订笔删而传世。在封建社会中,《春秋》是封建地主阶级判断是非、藏否善恶的主要依据之一,一向被理学家抬得很高,视为万世不易之经典。然而孔子之所以能够笔删《春秋》,寓"微言大义"于其中,关键在于原先有这样一部史料翔实丰富的史籍,如其不然,孔子就笔删无本,也不可能"以示万世"了。这就如造父的御车能力再高,无车则无以发挥;后羿的射术再精,无弓则无法施展;墨翟守城本领再大,无城则守之无物。象孔子这样的圣人都离不开史籍之助,又何况他人呢?

    由此,吕祖谦大胆提出秉实写史的史官有功于圣人的观点。

    春秋之时,王纲解纽,周官三百六十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