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谦评传》免费阅读!

第一节明理、治心的教育目的(1/2)

作者:吕祖谦评传

    吕祖谦高度重视封建主义教育对于维护封建统治所起的作用,认为封建主义教育搞得好,可以达到整饬风化、严肃纲纪的目的。他说:时事所以艰难,风俗所以浇薄,皆由讲学不明之故。这也就是说要扭转时事艰难,风俗浇薄的局面,只有大力加强封建主义教育。

    应该指出,重视教化,并非吕祖谦个人的独特见解。他的这一观点来自孔子以及众多前辈封建主义思想家。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③他的意思是说,仅仅用政令和刑罚治理百姓,百姓只能被迫服从封建统治,却不知道违背封建统治是"可耻"的行为。而以封建的道德礼义去诱导他们,百姓就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封建主义的奴役,因而"齐之以礼"要比"齐之以刑"强,"道之以德"要比"道之以政"更有效,盂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要比孔子更为详备和更透彻。

    他认为要争取民心对封建统治的归附,最好的办法是良好而高明的封建教化,指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①在孟子看来,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化能争取百姓。"善政"固然可以使百姓害怕,"善教"却能得到百姓拥戴;"善政"固然可以使百姓多贡奉财物,却不如"善教"得民心,因此要巩固封建统治,最要紧的是加强对百姓的封建主义教化,而危及封建制度的最大祸害是教育不力。他说:① 《东莱博议自序》。

    ② 《宋元学案·丽泽学案》。

    ① 《文集》卷2《太学策问》。

    ② 《文集》卷5《与学禽及诸弟》。

    ③ 《论语·为政》。·① 《孟子·尽心上》。

    "城廓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上无礼,下无学,民贼兴,丧无日矣。"②认为军事力量不强、财政收入不多,都不能算是国家的危害。只有封建统治者不严格按照封建伦理办事,老百姓不学会以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才是最危险的。因为这样犯上作乱的民贼(当理解为敢于冲破封建主义网罗的革命群众)就会愈来愈多,国家离灭亡的日子也就不会很远了。汉儒董仲舒则把封建主义教育看作是"堤防"。

    他说:"故教化生而好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③董氏认为封建教化的兴废,涉及"奸邪"的"止"与"出"。只要大兴封建教育,就等于加固了封建主义的"堤防",这样就不怕危及封建主义的滚滚洪流的冲击了。程颐说得更清楚:"知孝悌忠信之化,率之易从,劳之不怨,心附于上,固而不可摇也。"①由此可以看出,吕祖谦重视"讲学",是很有一些源头的。

    南宋时期,佛、道二教已趋向衰落,理学在思想界、教育界占据了主流地位。然而理学对于封建统治所起的作用,最初又尚未被愚蠢的封建统治者所充分认识。如孝宗皇帝对理学就不甚感兴趣。当时在孝宗身边侍讲的张栻曾满怀忧虑地向朱熹透露说:"今日大患,是不悦儒(理)学,??上(孝宗)聪明,所恨无人朝夕讲道至理。"②对此,吕祖谦和张栻一样深表不安。

    他认为"圣学(儒学、理学)不明"、"教化不行",是当时百姓难于遵循封建轨道活动的主要原因。他说:不能择中庸而守之,便是纳诸告获陷阶之中而莫知辟也。??且如行道若知此是坦涂,决然自此行去,若稍有坎坷崎岖处,必不肯行,况明知罟获陷阶之害乎?所以莫知辟者,只是见之未明耳。若见之果明,不待劝勉而自行坦涂矣。这就是说,人们之所以不能遵从中庸(当理解为封建原则)行动,主要是因为不知道中庸的高明所在,才误人"署获陷阱"的。讲"圣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们对封建伦理纲常从"见之不明"到"见之果明",分清"坦涂"和"署获陷阱"的区别,从而使他们沿着封建主义的"坦涂"前进。

    为了使封建伦纲扎根于人们之心田,程颐曾经提出"养正于蒙"的观点。

    他说:"未发之谓蒙,以纯一未发之蒙而养其正,乃作圣之功也。发而后禁,则侄桔而难胜。养正于蒙,学之至善也。"①人处于童蒙阶段,犹如一张白纸,极易受外界影响,使其归顺于封建主义,并非很困难的事,因而"养正于蒙"乃是最高明的教育方法("作圣之功")。吕祖谦师承了程颐这一观点,他指出:上九,击蒙师严,然后道尊。蒙,始终皆以严。②认为从孩提开蒙时,就要用封建主义的"道"对其实行严格要求,不能有半点放松。因为人一旦染上了与封建伦理纲常不相容的所谓"邪癖恶习",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如果撇开"养正于蒙"的"正"的具体内容,这个观② 同上《离娄上》。

    ③ 《举贤良对策》。

    ① 《二程文集》卷5《为家君应诏上英宗皇帝书》。

    ② 《南轩全集·答朱元晦》。

    ③ 《文集》卷16《礼记说》。

    ① 《周氏程氏传》卷1《蒙》。

    ② 《文集》卷12《易说·蒙》。

    点乃是有合理因素的。吕祖谦赞成这样一种观点:"教妇初来,教子婴孩。"这是司马光在其家训中提出来的。司马光认为要媳妇恪守妇道,在其刚被娶进门时就要对她进行妇道教育,要望子成材,则必须从其婴孩阶段抓起。吕祖谦认为司马光这一主张乃是"正之于始"③的好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用他的话说就是"乃易为力"。④与"正之于始"的观点相一致,吕祖谦指出一定要将人们的与封建伦纲相违背的"恶念"制止在"未萌"时期。

    夫于恶之未萌而制之,不使有是。牿童小之牛角,则其角终无见矣。何必于角。盖角者,牛以之触物,如人之恶念也。在吕祖谦看来,人的"恶念"好比牛之角。牛一旦长出角来,就要"触物",而要使牛不"触物",最好的方法是在牛犊还未长角之时,就加以"牿"之,使"其角终无见"。同样,人的"恶念"一产生出来,就会干出与封建主义相抵触的事,因而,不让人萌生"恶念",这是最佳方案。万一"恶念"已经萌发,也要及时加以纠正,不使其发展膨胀。吕祖谦这样说:大抵善者阳之类,恶者阴之类也。凡小人、女子、夷狄皆是阴之类。初六,一阴初生初长之时,在人一身论之则邪志初萌之时,在天下事势论之,则小人、女子、夷狄初生初长之时。当其初生初长,正如九月肃霜,去坚冰之时甚远,然而履霜须便知坚冰之必至,须是早为之戒。??大抵邪心恶念与小人、女子、夷狄之类,不可使凝聚,将萌将长时便斩绝消荡,才凝聚便渐渐驯致,直至坚冰地位。??臣之于君,子之于父,本是至亲至义,至于弑君弑父时,虽甚恶人,安得一日做成,皆由渐渐养成,积久贯熟,然后有弑父弑君之事,使辨之早,何由至此?所以几微之间,十分当辨,辨之不早。便是弑父弑君之渐。天有阴阳,人有善恶。吕祖谦认为"小人"、"女子"、"夷狄"是天生的阴类,属于恶人之列,要他们一点坏事不于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最终做出严重违犯封建伦纲的事如弑君、弑父,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出的,而是由于其"邪心恶念""渐渐养成、积久贯熟"所致。因此对于他们要及早提防,就象九月履霜,就得考虑到隆冬坚冰将至一样,不让他们的"邪心恶念""凝聚"。吕祖谦强调指出,对于"邪心恶念"要及早地"斩绝消荡",决不能听任其顺势发展,否则将不可收拾。他说:非心邪念不可顺养将去,顺养去时直至弑父与君。如饮酒,初时一两杯,顺而不止,必至沈湎杀身,如斗殴,初时,只是忿疾,若顺忿疾将去,必致操刀杀人。②怎样才能使"非心邪念"得到有效的克服呢?吕祖谦认为必须从"仰称夫明天子教养之实德"③着手,以习诵"先王之道为急",努力向人们灌输以封建伦理纲常为中心内容的思想意识。

    为学须识义、利、逊、悌、廉、耻六个字。于此守之不失为善人,于此上行之而著,习矣而察,便是精义妙道。这种所谓"精义妙道",实际上就是吕祖谦从事封建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关于这一点,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