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谦评传》免费阅读!

一 理学的鼎盛(1/2)

作者:吕祖谦评传

    说到这个问题,不能回避朱嘉对理学的贡献,因为两宋理学是由其总其成的。

    朱熹是二程的四传弟子,从小受到了比吕祖谦更为正统的理学熏陶,青年时又受学于杨时再传弟于李侗,得二程之学之真谛。

    朱熹理学虽然以继承二程特别是程颐之说为主,却又非二程理学所能规范。他不仅总结了北宋以来许多重要理学家的学说,予以融会贯通,同时还汲取改造了某些唯物主义思想资料,充实自己学说。对佛、道二家的思想资料则作了取其哲理、去其悸逆封建伦理因素的处理。从而拓深了自己学术理论的深度。

    首先,为确定理学的思想体系和范围,他整理和解说了北宋时代所有重要理学著作,如《太极图说解》、《通书解》、《程氏遗书》、《西铭解文》等;为了理顺理学发展的历史线索,他编写了第一本理学史--《伊洛渊源录》;为了弘扬理学,帮助初学者人门,和吕祖谦一起编著《近思录》;为了替理学争得正统地位,朱熹以理学观点系统地注释了儒家经典,他的《四书集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教材,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朱熹所做的这一切,有力地扩大了理学的营盘,推动了理学的纵深发展。

    朱熹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观。规定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总根源。他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①又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②类似的论述,在朱熹那里触目皆见,汗牛充栋。这,应视为是对二程之说的继承。同时,他又将周敦颐的哲学基石"太极"搬运到自己的学术体系中,认为"太极"乃理之大全。"总大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③又谓:① 《文集·答黄道夫》。

    ② 《朱子语类》卷1。

    ③ 同上,卷4。

    "太极之义,正谓理之极至耳。"④因此,在朱熹理学体系中,天理和太极内涵是完全相同的,均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这样,他就将北宋理学两个互不相关的基石浇铸为一体,加固了理学体系的基础。

    理气关系是理学本体论重点讨论的内容。朱熹在继承二程理本气未,理先气后的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指出气虽由理而生,但理亦不能离气而存。

    谓"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⑤"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着。"⑥规定气为"生物之具"。世界万物是由"阴阳之气""磨来磨去"产生的。"造化之运如磨,上面常转而不止,万物之生,以磨中撒出,有粗有细,自是不齐。"①在朱熹这里,气虽是"形而下之器",但却又是"形而上之理"和世界万物之间不可缺少的环节,朱熹的这种理气观显然是汲取了张载气之本原论的部分因素,故而较之二程,则显得精致。

    理一分殊理论是由程颐首先提出来的,但语焉未详。一到朱嘉手中,则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以释氏"月印万川"之喻,形象地解释了这一理论。

    "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享受,又自各生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②认为宇宙间只有一个最高的总体的"理"(或日"太极"),而万物各自的分殊的理,只是最高"理"的体现。这如同天空之中只有一个月亮,而在天下每个湖泊江河的水面上所见的月亮,都不过是其影子而已。这就是说世界万物都在天理的笼罩之下,都只能是天理的体现。进而他以此为依据,论证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永恒性和合理性。他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皆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③尽管"尊卑大小","各得其宜",皆为天理安排停当之论调,一直是北宋理学家的主旋律,然而谁也没有象朱熹弹得如此细腻清晰。

    朱熹十分欣赏张载、二程等入关于天地(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双重人性论,认为这种人性论的提出,完满地解决了历史上所有关于人性论的争讼,是"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的创举。他的人性论宗张、程,但其论述则比张、程更明确、更详备。因为张载以太虚为本体,认为"合虚与气",所以尽管将人性区分为至纯至美的天地之性和杂驳不纯的气质之性,却缺乏明确的理论基础。程颖虽然说过"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之类的话,但没有明确气为构成具体事物必不可少的材料,因而在程颖处没有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截得分明。而朱熹则不然。他从"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的命题出发,对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作了吏为明确的规定。

    "人之有生,性与气合而已。即其已合而析言之,则性立于理而无形,气主于形而有质。"①这里的"性"即天命之性,"气"即气质之性。朱熹的这段话不仅回答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而且回答了具体的生命,何以有④ 《文集·答程可久》。

    ⑤ 《朱子语类》卷1。

    ⑥ 同上。

    ① 《朱子语类》卷1。

    ② 同上,卷94。

    ③ 同上,卷18。

    ① 《朱文公文集·答蔡季通》。

    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原因,从而使地主阶级人性论臻于完备,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水准。

    在理欲观上,朱熹和其先辈一样,狂热地鼓吹"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但是他碍于人之**不可彻底泯灭的现实,而吞吞吐吐地承认了道德意识和物质**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他说:"人欲中自有大理。"②他认为人生存一天,就得有一天的"饮食",对于这一基本的物质**,必须加以满足,因为它也是"大理",不是"人欲"。但有了"饮食",又要有"美味",这就是应该加以灭绝的"人欲"了。朱熹在这里所主张的实际上是咬得菜根主义,具有明显的僧侣禁欲主义倾向、但他毕竟为"人欲"保留了可怜的一席之地。故而其理论观较之二程则更为圆滑,便于向人们灌输。

    此外,朱熹的格物致知认识论、唯心主义的辩证思维及主于敬的修养论等,较之北宋理学,不仅内容充实,论述缜密,且常有发前人未发之处。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