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谦评传》免费阅读!

第一节 理学在南宋的传播(1/2)

作者:吕祖谦评传

    1126 年,北宋都城开封。狼烟弥漫,战火烽起,金兵铁蹄到处横冲直撞,昔日无比尊贵的天子徽宗、钦宗二帝顿成摇尾乞怜的阶下囚。历时166 年的北宋政权遂告灭亡。1127 年5 月,康王赵构在吕好问等大臣的全力周旋下,继承大位,未几即仓皇南渡,建都临安,史称南宋,中国出现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宋室南渡,带来了中国东南地区的繁荣。临安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中心,吸引着大批恪守君臣之义、坚持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纷沓而至。北宋理学的开创者们,如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颖、程颐等人均已在几十年前谢世。程门高足杨时,尹焞遂成硕果仅存的理学大师,他们先后供职于南宋朝廷,竭力以理学思想感化、熏染南宋最高统治者。在此同时,广揽门徒,聚众讲学,有力地扩大了理学在南方士人中间的影响。这,对南宋学术思潮的发展,实有导向之功。

    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将乐(今属福建)人。熙宁九年进士。二十九岁时"以师礼见颖(程颖)于颖昌",受到二程的赏识,对于杨时提出的一些疑难困惑,二程总是亲自予以疏导。例如,杨时曾怀疑理学家张载《西铭》篇中提出的"民胞物与"命题义近墨子"兼爱"主张,有涉无君父之嫌,当即得到程颐的纠正。他不厌其烦地向杨时解释说:"《西铭》理一而分殊,墨氏则爱合而无分。分殊之蔽,私胜而失仁。无分之罪,兼爱而无义。分立而推理一,以止私胜之流,仁之方也。无别而迷兼爱,至于无父之极,义斯亡也。"①在程颐的开导下,杨时茅塞顿开。他感叹他说:"(《西铭》)以民为同胞,鳏寡孤独为兄弟,非明者默识,焉知理一无分之殊哉?故恐其流至于兼爱,非谓其言之发与墨氏同也。夫惟理一而分殊,故圣人称物,远近亲疏各当其分,所以施之,其心一焉,所谓平施也。"②杨时这一转变,表明他已得程氏理学之真谛。故而当他辞别南归时,程颖亲自"送之出门,谓坐客曰:吾道南矣。"①程颢断定由他们兄弟奠基的理学将会通过杨时影响南方人士。事实证明,程颢这个估计是很有眼光的。杨时回到南方,始终坚持二程学说,传播理学思想。他之所以一生孜孜不倦地从事经学研究,主要是藉此以阐述、宏扬二程学说。他说:"今人自是不留意六经,故就史求道理,是以学愈博而道愈远。"②杨时的代表作是《中庸义》。在《中庸义序》中,他开宗明义地宣称:"予昔在元丰中,尝受学明道先生之门,得其诸言一二,未及卒业而先生没。继又从伊川先生。未几先生复以罪流窜涪陵,其立言垂训为世大禁,学者胶口不敢复道。??追述先生之遗训,著为此书。以其所① 《二程粹言》卷1《论书篇》。

    ② 同上。

    ① 《龟山年谱》。

    闻,推其所未闻者,虽未足传先生之奥,亦妄意其庶几焉。"②十分明显,他写《中庸义》就是为了传播二程思想的。

    北宋时期,二程学说是司马光旧党反对熙宁新政的理论基础。二程理学与王安石新学始终处于对立状态之中。杨时信奉二程理学,就必然反对王安石新学。在他看来,新学支离破碎,不成体系。"杨时于新学极精,今日一有所问,能尽知其短而持之。介父之学,大抵支离。"③随着二程的先后去世,"于新学极精"且视其"支离"的杨时遂成为反对新学的挂帅人物。靖康元年,杨时出任著作郎兼国子祭酒,俨然成学术界泰斗。他抨击王安石的新学更无顾忌。一口咬定王安石新学"为邪说,以涂学者耳目,而败坏心术者,不可缕数。"⑤力谏钦宗毁去王安石配享孔庙之橡,使其"邪说淫辞不为学者之惑。"①杨时攻击王安石新学之口吻与其师如出一辙,并无创见,耐人寻味的是二者之结局却大不一样。前者以程颢被赶出朝廷而暂告一段落,后者则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认可,王安石"遂降从耙之列"。

    之所以发生这一变化,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崇宁年间,处于新旧两党纷争漩涡之中的徽宗调和无效,遂听从新党重要人物邓绾之子邓洵的建议,决定绍述神宗,排斥元祐党徒。起用早年追随新政,实为卑鄙无耻之徒的蔡京为相。徽宗、蔡京之流打着绍述新政的旗号,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昏庸暴虐统治。他们在祸国殃民的同时,亦把自己的统治推向了灭亡之边缘。全国上下怨声载道,神鬼共怒。人们对于这个所谓的"绍述"深恶痛绝。于是出现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悲剧。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人们已很难客观、冷静地辨别蔡京的"绍述"与王安石新政的原则区别。这就为杨时全面否定新学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他将王安石新政和蔡京等人的倒行逆施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断定新学是"绍述"的理论基础。指出:"蔡京用事二十余年,蠢国害民,几危宗室,人所切齿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