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谦评传》免费阅读!

二从政、讲学、私生活(1/2)

作者:吕祖谦评传

    和吕氏家族的多数成员一样,吕祖谦亦是靠先人之荫而开始官场生涯的。绍兴二十九年,吕祖谦以祖恩补将仕郎。尽管这是不入品的"散佚",但毕竟是官场中的人了。这年,吕祖谦才二十二岁。两年以后,吕祖谦被耀升为有迪功郎,虽属从九品,但较之将仕郎已经高出三级了。具体职务是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桐庐县尉,主管学事。

    隆兴元年(1163 年),吕祖谦二十七岁。这年四月,吕祖谦先中"博学宏词科",后中进士。史载:五月一日,??右迪功郎、新严州桐庐县尉、主管学事吕祖谦考人下等(博学宏词科)。??诏减二年磨勘,堂除差遗。注文又说:"祖谦既中选,赐同进士出身,相继放进士榜,又登上第,故有是命。"②一年之中两科题名,对此,素以生活恬淡而著称的吕祖谦颇有点喜出望外。他说:问津邹鲁,未知经术之渊源;学步班杨,诓识词章之统纪。揣己无其一可逢辰,乃幸于兼收,得之若惊,荣不盖愧。吕祖谦如此兴奋,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博学宏词科"乃宋高宗所创设。此科榜上有名,是当世众多知识分子的心愿,吕祖谦亦不能超然物外。

    二、有宋一代,尚文轻武,选拔人才,注重出身。

    中进士乃是飞黄腾达的捷径。南宋尤其如此。史称:"南渡① 《宋元学案·东莱学案》案语。

    ② 《宋元学案·刘胡诸儒学案》。

    ③ 同上。

    ① 《宋会要辑稿·选举》12 之15。

    ② 同上。

    ③ 《文集》卷2《中两科谢主司启》。

    以来所得之士,多至卿相、翰苑者。"④,即为佐证。所以吕祖谦接着又说:"一升后造之列,既为腾耀之阶,指日而须,若偿所负。"①吕祖谦及第之后,本来打算立即回桐庐担任旧职。但他又考虑到象他这样刚人品的最低等的文官,不是由吏部分配,而是由都堂(政事堂)直接任命,已属特例。因为宋时由都堂任命的通常为中级以上的官员和部分较低级的京官,而他眼下只是一名从九品的右迪功郎,如果不等待重新分配,仍去桐庐任职,颇有"邀求近次"高职之嫌。故而只好耐心等待朝廷的再分配。他在同年七月给汪应辰的信中这样写道:初欲就桐庐旧阙,既而思之,恐不察者谓邀求近次,遂一听之。在等待分配期间,他先在临安滞留了一百多天,后又回到会稽外祖父家中住了好几个月。

    隆兴二年(1164 年)吕祖谦被授为"南外宗学教授"。"南外宗正司"衙门设在泉州(今属福建),为了尽人子之责,他将生母曾氏接到自己任所奉养。任职期间,吕祖谦在政务之余,为不少大臣和相知友好代写了许多奏表。这些奏表的字里行问里,亦流露了他本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主张。

    乾道二年(1166 年),母曾氏病故于吕祖谦任所。他援引旧例,离职护丧回金华,守墓于武义明招山侧,附近学者慕名前来问学者不在少数,"四方之士争趋之"③。这时吕祖谦虽然没有了具体官职,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朝廷政事的关注。当时宋孝宗对理学不甚感兴趣,对此,吕祖谦深为焦虑。几经权衡,而于次年九月十四日,写信给汪应辰,要求他利用回京人对的机会,劝谏孝宗接受理学思想。信中这样写道:身任天下之重,先后本末自有次第,不必徇匹夫之小谅,避世俗之小嫌,苟或未然则道不可轻用,物不可苟合,谓宜明去就之义,以感悟,上心,风示天下,使后进有所矜式,于吾道固非小补也。①乾道五年(1169 年),吕祖谦母丧服满,复出。职务有所变动,即由"南外宗学教授"改任大学博士。宋时,经筵讲官往往由此中选,而且还有直接和皇帝见面的机会,故而对于这一新的任命,吕祖谦由衷欣慰。他说:里闬湮沉,久安分守,胶隼清邃,骤被诏除。夫何巡远之综,犹在选抡之数。

    吕祖谦表示自己原来只指望"试于州县薄领之间,易敢自通于廓庙钩陶之上?"③这次升迁,使他感念不已。他认为自己长期服丧于家乡,朝廷并没有因此而将他遗忘。故而他决心"敢不䌷绎旧闻,研思微旨。"④以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恩。

    吕祖谦担任大学博士只几个月时间,就被"添差严州教授"。时值张拭为严州太守。吕祖谦久闻张拭之名,但在这以前却一直无缘与之谋面。这次机会来了。他到任才数日,就迫不急待地写信给张栻,诉说自己的思慕之情。

    ④ 《宋史》卷156《选举》。

    ① 《文集》卷2《中两科谢主司启》。

    ② 《文集》卷3《与汪端明》。

    ③ 《宋史》卷434《本传》。

    ① 《文集》卷3《与汪端明》。

    ② 《文集》卷2《除太学博士谢陈丞相启》。

    ③ 同上。

    ④ 同上。

    某质鲁材下,虽窃有意于学,而颛蒙蔀塞,莫知入德之门,愿承下风,而请余教,为日久矣。??积年所愿,一旦获伸,尚容俯伏坐隅侧,聆謦软以酬夙志。

    张栻亦对吕祖谦心仪日久,收到吕信后,立即约请吕祖谦见面。两人一见如故,双方坦诚相见,各陈所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张栻的有力支持下,吕祖谦大力整顿严州书院。他精心制定了一套学规。学规规定学生不能拉私人关系,谓"毋得干谒、投献、请托";师生之间要讲礼节,不忘旧谊:"旧所从师,岁时往来,道路相遇,无废旧礼。"同学之间不能彼此吹捧,严禁"相互品题"。尔后又增订了若干条例。例如坚决淘汰懒惰和学业荒疏者;加强封建道德情操修养,摈弃"不修士检,乡论不齿者";开除"亲在别居","侵扰公私"、"游荡不检"者,并通报在籍之学生。严州书院学规的制定,显示了吕祖谦作为封建主义教育家的才能,同时这套学规亦构成了吕祖谦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乾道六年(1170 年),吕祖谦从严州被召还,重新担任太学博士,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这次吕祖谦真正有了接近孝宗的机会。回京不久,吕祖谦就撰写了《上孝宗皇帝轮对札子二首》。札子的主要内容是希望孝宗恢明"圣学"即理学;"亲贤远佞";通盘筹划"恢复大事"。这实际上是吕祖谦政治主张的公开宣言书,表明他是一个稳健的抗金论者。

    乾道七年(1171 年)改左宣教郎召试馆职。吕祖谦又写了《馆职策》一文。文中批评了在抗金问题上存在的"一切不为"与"一切亟为"的两种倾向。指出:"天下之患,懦者常欲一切不为;锐者常欲一切亟为。"呼吁宋孝宗广开言路,以杜绝"群情众论隐匿壅遏,而不得上闻"的现象发生。但这篇文章受到了朱熹的微词。他认为:"《馆职策》亦说得漫不分晓,后面全无紧要。"在这段时间内,吕祖谦和各地的学者进行了广泛的接触,经常以书信形式和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

    乾道八年(1172 年),吕祖谦担任秘书省正字,点检试卷,参与了主持礼部考试工作。结识了陆九渊。关于这件事,《象山年谱》中有段较为详细的记载:吕伯恭祖谦为考官,读先生(陆九渊)《易》卷至"押海上之鸥,游吕梁之水,可以谓之无心,不可以谓之道心,以是而洗心退藏,吾见其过焉而溺矣,济溱淆之车,移河内之粟,可以谓之仁木,不可以谓之仁道。??"又读:"天地之性人为贵论,??"愈加叹赏。

    《宋史·本传》上亦有类似的记载:(吕祖谦)尝读陆九渊文,喜之,而未识其人。考试礼部,得一卷,日:"此必江西小陆之文也。"揭示,果九渊,人服其精鉴。这两则记载的角度和突出的人物虽不同,前者崇陆,后者褒吕,但所述的基本事实则是相同的,可以确认无误。据此看来,在这以前,吕祖谦并没有和陆九渊见过面,然而作为有意综合诸家学说的吕祖谦,对于陆九渊的文章却不陌生,可以说熟诸其文风。尤其是陆九渊文中所阐明的心学观点引起了吕祖谦的共鸣,所以吕祖谦一收到陆九渊之试卷,便断定是"江西小陆之文也"。由于吕祖谦的大力引荐,而使陆九渊顺利地通过了考试。随即,吕祖谦特地去看望了陆九渊,他① 《文集》卷3《与张敬夫》。

    ① 《宋史》卷434。

    动感情地对陆九渊说:"一见高文,心开目朗,知为江西陆于静文也。"②二月四日,礼部考试尚未完全结束,吕祖谦突然接到其父病危的家报,于是他"仓皇奔归"。路上耗时三天,当他二月七日抵家时,吕大器已撒手西去。对此吕祖谦痛悔不已。为服父丧,吕祖谦再次离职,结庐于武义明招山侧。

    乾道九年(1173 年)吕祖谦还处于服丧期间。问学诸生又重新集结于门下,规模不小,前后达三百人之多。对于问学诸生,吕祖谦罄陈所学。

    是年,刘子澄、陆子寿也来登其门,与之研讨文章义理,相处甚欢。陆九渊对吕祖谦丧中讲学颇有异词,以为这将损害"纯孝之心"。劝其散遣学生,。他写信给吕祖谦说:天下事理,固有愚夫愚妇之所与知,而大贤君子不能无蔽者。??窃闻执事者(吕祖谦)俨然在忧服之中,而户外之屦亦满。??至其居忧教授,岂大贤君子之所蔽乎?执事之所为标的者,宜不在此。??窃闻凡在交游者,皆不为执事安,谅执事之心亦必不自安也。夫苟不安,何惮而下幡然改之乎?于此而改,其所以感发诸生,亦不细矣。在此同时,汪应辰也来信希望他不要在哀苦过度之际,再为讲学耗费精力,免得弄垮身体。吕祖谦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但又感到"四方士子业已会聚,难以遽已"②因此将讲学活动坚持到了年底。

    淳熙元年(1174 年)吕祖谦遣散所有间学诸生,独居明招山旁守墓,潜心于学。"今岁悉谢遣令归,萧然遂无一事,却得专意为学。"③是年五月,父丧服除。

    六月复官,主管台州(今浙江临海)崇道观。陆九渊从杭州专程来到金华造访吕祖谦。关于这次会面的具体内容现已无从得知。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陆九渊的学术观点及为人得到了吕祖谦的进一步肯定。这可以从吕祖谦事后写信给汪应辰推荐陆九渊一事中得到证实。"(与)陆君相聚五六日,淳笃劲直,辈流中少见其比,恐不可不收拾,惟开怀成就之为望。"①为此,陆九渊对吕祖谦感激不已。他说:"窃惟执事(吕祖谦)聪明笃厚,人人自以为不及。乐教导人,乐成人之美,近世鲜见。如某疏愚,所闻于朋友之间,乃辱知为最深。"②八月下旬(二十八日)至九月中旬,吕祖谦相约潘叔度从金华出发,"为会稽之游"。这次会稽之游目的有二:

    一、游览山川名胜,以期从丧父之忧苦中解脱出来;

    二、顺便到会稽探视健在的外祖母。沿途或坐船、或步行,经过许多乡村和县镇,遍游名山古寺,参观了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故宅和有名的兰亭。到达会稽后,又偕同伯舅叔及"六七表弟"泛舟鉴湖,特地拜访了名儒苏仁仲。苏氏乃北宋苏东坡的后人。从他那里得知不少古书善本,对此吕祖谦大喜过望,或抄录。或翻阅,可谓不虚此行。

    关于这次会稽之游,吕祖谦曾以日记记之。游记题名为《入越记》。这是他一生之中写的唯一游记。该篇文笔生动,叙述逼真。既有对沿途秀丽风② 《陆九渊集》卷36《年谱》。

    ① 《陆九渊集》卷5《与吕伯恭》。

    ② 《文集》卷3《与汪端明》。

    ③ 同上。

    ① 《文集》卷3《与汪端明》。

    ② 《陆九渊文集》卷5《与吕伯恭》。

    光的赞赏,亦有对"民力之困"的忧虑。读来令人如亲临其境。可惜这篇游记后面一部分已散扶。现在尚存的只记到九月十四日。吕祖谦在会稽外祖母处"留二十余日",乃归。

    回到金华后,吕祖谦又起游兴,打算去一趟大台雁荡山:"初欲迤逦为天台雁荡之行"。正待成行,收到朱熹来信。朱熹说他准备来年春天将至金华看望吕祖谦,还想与吕祖谦同游大台雁荡。鉴于此,吕祖谦取消独自游天台雁荡之计划,在家等待朱熹,拟两人相聚后一起旅行。

    是年冬天,吕祖谦以闭门读书为趣。"今冬遂不复出,闭门却扫,乃无一事,读书亦稍有趣。"①但实际情况也不真是"闭门却扫,乃无一事"。因为在此期间,永嘉学派的薛士龙、徐居厚等人先后来吕祖谦处看视。吕祖谦热情款待了他们。"薛士龙过此留半月,徐居厚来此留十日,皆极款。"②淳熙二年(1175 年),朱熹因故爽约,不能前来金华。吕祖谦决定"入闽访之"。③于是他从浙江金华出发,前往福建,访问朱熹。到达福建崇安后,被朱熹留住在"寒泉精舍"十多天。

    在这次与朱熹相聚的日子里,两人共同阅读,研究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人的著作。一致感到周、张、二程四人的理学著作"广大宏博,若无津涯"。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容易在短时期内掌握其精髓。为此,二人共同摘编了周、张、二程等著作中的若干条目,汇编成册,题名为《近思录》,权充初学者的人门教材。朱熹在《书〈近思录〉 后》中说:淳熙乙未之夏,东莱吕伯恭来自东阳,过予寒泉精余,留止旬日。相与读周子、程子、张子之书,叹其广大宏博,若无津涯,而惧初学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以为此编,总六百二十二条,分十四卷。盖凡学者所以求端用力、处己治人之要,与夫辨异端,观圣贤之大略,皆粗见其梗概,??诚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门而入矣。吕祖谦为《近思录》作跋。跋曰:《近思录》既成,或疑卷首阴阳变化性命之说,大抵非始学者之事。祖谦窃尝与闻次揖之意,后出晚进,于义理之本原,虽未容骤语,苟茫然不识其梗概,则亦何所底止。??至于余卷所载,讲学之方,日用躬行之实,具有科级。循是而进,自卑升高,自远及近,庶几不失纂集之指。由此看来,《近思录》虽是以朱熹之名刊行于世,实应看作是朱熹与吕祖谦两人的合著才是。

    尔后,朱熹又陪同吕祖谦外出参观了将近一个月。这次,吕祖谦与朱熹共相聚了四十余天。当吕祖谦结束福建之行而归浙时,朱熹亲自送行。

    五月底,两人抵至江西上饶鹅湖寺。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企图使二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事后,吕祖谦曾多次谈及此事。如给邢邦用的信中说:"某自春来,为建宁之行,与朱元晦相聚四十余日,复同至鹅湖,二陆及(刘)子澄诸兄皆集,甚有讲论之益。"在给陈同甫的信中说:某留建宁,凡两月余,复同① 《文集》卷5《与周子充》。

    ② 同上,卷4《与陈同甫》。

    ③ 同上,卷3《与汪端明》。

    ① 《朱文公文集》卷81。

    ② 《文集》卷6《题近思录》。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