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谦评传》免费阅读!

二深厚的家学渊源(1/2)

作者:吕祖谦评传

    和别的豪门巨族相比,吕氏家族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非常重视读书与治学。它的不少成员学识宏富,学力深厚。自吕公著起,一门之中,被选登《宋元学案》竟有十七人。全祖望在《宋元学案·范吕诸儒学案》编后说:考正献子希哲,希纯为安定(胡瑗)门人,而希哲自为《荣阳学案》。荣阳子切问,亦见学案。又和问、广问及从子稽中、坚中、弸中别见《和靖(尹焞)学案》。荣阳孙本中及从子大器、大伦、大猷、大同为《紫微学案》。紫微之从孙祖谦、祖俭、祖泰、又别见《东莱学案》、共十七人,凡七世。

    吕公著本人被载于《范吕诸儒学案》,而与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并列。

    准确地说,全祖望这一统计,尚不完全。因为以吕好问的学术造诣,则完全可以名列学案。如果没有深厚的家学渊源为基础,一门之中有这么多人被选登学案,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吕氏家学有其独特的风格,而"杂博"则是其最为明显的特征。这,在吕公著处已见端倪。

    应该说明,吕公著以前,吕氏家族虽然亦可谓是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在学术界影响并不太大,故存而不论。自吕公著始,吕氏家学逐渐形成,且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吕公著未登仕以前,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从事讲学活动。讲学的中心内容是围绕倡明传统儒学而展开的。史称其"自少讲学,即以治心养性为本。"①同时又好谈佛理,常与高僧讨论佛学精义,以致废寝忘食。吕公著入相后,不少人想走其门路以求仕途之通达,不得不先学几句禅语,装出一付虔信佛教之模样,以博得吕公著的青睐。

    吕申公素喜释氏之学。及为相,务为简净,罕与士大夫接。惟能谈禅者多得从容。于是好进之徒。往往幅巾道袍,日游观寺,随僧斋粥,谈禅说理。觊以自售,时人谓之禅钻云。这则材料的真伪,难以考证。也许是好事者道听途说而为。不过,当有所本。至少反映了吕公著对佛学有浓厚的兴趣。

    吕公著为人虽"务为简净",不善交游,但断定其"罕与士大夫接"却是不当。事实上在其主持国子监期间,就与士大夫有过相当广泛的接触,和当时各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保持了良好的关系。这也是他在学术界名声噪起,身价陡增的重要原因。

    先看他与新学的关系。吕公著与新学领袖王安石一度关系远超常谊,相① 《宋元学案·范吕诸儒学案》。

    ① 徐度《却扫编》卷上。

    知极深。熙宁(1068-1077 年)前,王安石数次论及吕公著。他说:"吕十六不作相,天下不太平。"②又说:"晦叔作相,吾辈可以言仕矣。"③熙宁初年,吕公著出任御史中丞就和王安石的全力支持不无关系。吕公著对王安石的学术亦推崇之至。王安石之所以在熙宁前就名重京师,这与吕公著的大力宣传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吕公著还命其长子吕希哲师从王安石。即使由于在熙宁变法问题,双方政见严重不合而逐渐疏远,但私交却没有彻底搞僵。

    据吕祖谦追忆说:"先君子尝海某曰:吾家全盛时,与江西诸贤特厚。??虽中间以国论与荆公异同,元丰(1078-1085 年)末,守广陵(今江苏扬州),钟山犹有书来,甚惓惓,且有绝江款郡斋之约会。"①吕祖谦之所以不象其他理学家那样全面否定王氏之学,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尊重,亦基于此因。

    其次,吕公著和北宋象数学鼻祖、旧党中摇鹅毛扇的人物--邵雍亦亲善友厚。两人经常聚会,时有唱和。邵雍经常出入吕府,是吕公著的座上客之一。吕公著和司马光等人曾一起集资,为邵雍在洛阳营造了一座花园院宅。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安乐窝"。邵雍敬佩吕公著的学识,认为他说话"简当",办事干练。将他与司马光。程颖等人相提并论。许其"在人之上,有宋熙宁之间,大为一时之壮。"②至于吕公著和理学的实际奠基者程颖、程颐兄弟的交谊就更深了。吕公著极为赏识程颢的道德学问,引为同调。程颢于熙宁初年被授予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就是因了当时担任御史中丞的吕公著的推荐。吕公著和程颐交往了数十年。在吕公著的心目中,程颐乃是当世道德文章之楷模、经世济物之奇才。他在主持太学时,曾亲造程颐之门,邀请程颐为太学学官,不意为程颐婉言谢绝,吕公著引为憾事。治平三年(1067 年)三月,吕公著出知蔡州(今河南汝南),临行前还上书英宗推荐程颐说:伏见南省进士程颐,年三十四,有特立之操,出群之姿。嘉祐四年(1059 年),已与殿试,自后绝意进取,往来大学,诸生愿得以为师。臣方领国子监,亲往敦请,卒不能屈。臣尝与之语,洞明经术,通古今治乱之要,实有经世济物之才,非同拘士曲儒,徒有偏长。使在朝廷,必为国器,伏望特以不次旌用。吕公著对程颐器重之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元丰八年(1085 年)哲宗幼冲嗣位,高太皇太后听政。为了防止哲宗再走神宗之老路,旧党决定将教育哲宗的任务交给程颐承担。当时身为尚书左丞的吕公著与门下待郎司马光再次上书朝廷,推荐程颐。

    河南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年愈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伏望特加召命,擢以不次,足以矜式士类,裨益风化。②尽管这份奏表是以吕公著和司马光两人名义而成的,但其中以吕公著意见居多。我们之所以这样判断,是有根据的。因为司马光和程颐性格不甚相合,其问多有不快。程颐这次答应出任崇政殿说书,也主要是报答吕公著的知遇之情,而不是看在司马光的面子上。

    程颢、程颐兄弟对吕公著亦表示出了同样的尊重和敬服。他们赞扬吕公② 《邵氏闻见录》卷12。

    ① 《吕东莱文集》卷6《题跋》、(《金华丛书》本。以下简称《文集》)《题伯祖紫微翁与曾信道手简后》。

    ② 《击壤集》卷19。

    ① 《二程集》附录《伊川先生年谱》引。

    著为人"谨严",待人接物,通情达理。程颢曾说:"君实(司马光)忠直,难与议;晦叔解事,恐力不足耳。"①"解事"者,顾全大局、明顺通达之谓也。程颐还亲自为吕公著握管,撰写《上神宗皇帝书》。文中较有系统地申明了自己的理学观点,但既然是以吕公著名义上书的,自然会事先让吕公著过目,这也应看作是吕公著的观点。程颐为人相当严峻端肃,如果不是出于对吕公著的真挚感情,是断不会为其代笔的。

    吕公著能够周旋于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中,且与他们和睦相处,固然与他所处的政治地位及资历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是由于吕公著的学识、宽厚、杂博和包容所致。吕公著这一学风对吕氏家学的风格最终形成,实具导向之功,尤对吕祖谦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果说吕公著治学杂博,而吕希哲在这一点更胜乃父。《宋无学案·荣阳学案》案语说:荥阳少年,不名一师,初学于焦千之,庐陵(欧阳修)之再传也。已而学于安定、学于泰山(孙复)、学于康节(邵雍)、亦尝学于王介甫(王安石),而归宿于程氏。集益之功,至广且大。然晚年又学佛,则申公家学未醇之害也。

    这里说的"未醇",即杂博。这一特点贯串于吕希哲治学的全过程中。

    早年,他首拜吕公著之讲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之弟子焦千之为师。时欧阳修知颍州(今安徽阜阳),吕公著出任通判。焦千之家居颍州,适希哲亦在父之任所。因敬重焦氏之学识而师之。焦千之为人"耿介不苟,终日危坐,未尝妄笑语"。对吕希哲"督课甚严"。①吕希哲对其教诲感念在心,以致若干年后,其弟吕希纯知颍州时,特筑宅供焦千之居住。继尔,吕希哲又拜胡缓、孙复、邵雍等人为师,对王安石执弟子礼 尽管他后来对王安石变法有所异议,但思想上受王安石影响 却是很明显的。王安石对吕希哲亦是以诚相待,在其执政期间曾打算推荐吕希哲为讲官。吕氏经过一番权衡,谢绝了王安石的美意。他对王安石说:"辱公相知,万一从仕,将不免异同,则畴昔相与之意尽矣。"②吕希哲不愿为讲官,是担心做了讲官之后,难免和安石在某些问题上产生意见分歧。这将会影响两人之间的相知友谊。这也就是说为了顾全和王安石的友善关系,"宁可放弃升迁之机会。这里,清楚地反映出吕希哲和王安石的交情非同一般。

    吕希哲游大学期间,和程颐同居一室("并舍")。在与程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心服伊川学问,首师事之。"③这是他治学的重要转机。因其"归宿于程氏",以"道学力世宗"。继尔终于成为北宋道学中的重要人物。

    和其父吕公著的经历大致相似,吕希哲未仕之前,亦聚众讲学,讲学之主旨也是以"正心诚意"为本。他力主学者"不在于遍读杂书。多知小事,在于正心诚意。"④具有一般理学家之特征。晚年又醉心于佛学,"更从高僧游,尽究其道。"他"尽究"的结果,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