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罗斯福》免费阅读!

第十五章 迎击风暴(1/2)

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罗斯福

    二战爆发美受惊,深更半夜鸣警钟;

    苟且偷安是幻梦,加强战备观动静。

    欧洲的战争不依孤立派的意志而爆发了。1939年9月1日破晓,也就是在希特勒“白色方案” 的第一号指令中规定的拂晓4点45分,德**队大举越过波兰国境,分北、南、西三路进逼华沙。天空中,德国的机群吼叫着飞向自己的目标:波兰的部队、军火库、桥梁、铁路以及不设防的城市。几分钟之后,这些飞机就要使波兰人不分军民第一次尝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来自空中的突然死亡和毁灭的滋味。在此后六年间,欧洲千百万男女老幼将经常处于这种恐怖中。

    就在同一天夜里,美国时间凌晨三点刚过,总统床边的电话铃响了。罗斯福马上醒来,拿起电话,急忙问道:

    “你是谁?”

    “我是比尔·布利特,总统先生。”美国驻巴黎大使说。

    “托尼·比德尔刚从华沙给我打来电话。德军几个师已经深入波兰领土,战斗很激烈。托尼说,在华沙上空有轰炸机飞行。”

    “还有进一步的消息吗?”

    “没有了。通讯联络糟糕极了。不过这是官方消息。”

    “谢谢你比尔。战争终于爆发了,愿上帝帮助我们大家。”

    总统挂断电话,普雷蒂曼帮他穿上毛线衫。他感到肚子里有一阵说不出的难受,好像有人用钩子钩住他的太阳神经穴。终于发生了!他那历史学家的头脑里记下了这个日子:1939年9月1日。尽管罗斯福预见到这一点,并且为了防止它发生,曾经作过长期努力;尽管他也知道这是无法避免的,可是当事件发生之后,他一时仍然感到震动。德国炮声一响,就像脱疆的野马,现在已经制止不住了,它将带着越烧越旺的烈火滚滚而去,直到把整个欧洲大陆吞噬掉为止。

    “阿瑟,叫哈西特先生马上到这儿来,”总统说。他拿起话筒,给在家的国务卿科德尔·赫尔打电话。

    电话尚未接通,比尔·哈西特已经赤着脚穿着睡衣冲进房间。罗斯福把消息告诉他,命令说:“通知报界。”

    接着,还没有睡醒的赫尔接了电话。

    “科德尔,告诉你一个坏消息,德军已经侵入波兰了。”总统转述了他跟布利特大使的通话。

    “是吗?”国务卿说。接着他又补充道:“我原来估计会在本周末发生。”

    接着,罗斯福又迅速和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海军部长查尔斯·爱迪生以及陆军部长哈里·伍德林通了电话。他命令潜艇和水面进攻军舰进入横跨主要海上通道的阵地。白宫开始进入长期紧急状态,在整个非常时期内将始终保持这种状态,陆军和海军的情报官员开始在每天下午两点45分向总统汇报情况。

    打完电话,布置了急需要做的事情,余下的时间,罗斯福全部用来收听广播。播音员用紧张的声音发布官方反应,传布流言,但是,除了严酷的战争事实而外,其实没有播送其它内容。广播里充满着恐怖气氛,人们的惊恐慌乱在电波传送的播音声中得到了反映。

    照往常一样, 总统的早餐盘在9点钟端了进来,跟着进来的还有国务卿赫尔、总统军事助理沃森、顾问霍普金斯和麦金太尔。此时,国务院派往欧洲各国的大使发回的电报已经成堆,并且每分钟还有更多的送来。总统接受了驻德大使休·威尔逊送来的辞呈。凶讯纷至沓来。现在那里正是下午,德国人已在迅速行动。他们的军队蜂拥越过“走廊”,从东普鲁士出击,采用大规模的钳形运动夹击波兰军队。他们的飞机发出刺耳的尖叫声,飞越华沙上空,没有遭遇任何阻击。波兰空军早已名存实亡了。

    罗斯福在与国务卿和顾问们商量之后,于当天9月1日,向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和波兰发出紧急照会。照会说:

    “对平民的残忍空袭……极大地震惊了人类的良心。

    “为此,我紧急呼吁:凡是有可能参与敌对行动的各国政府公开表明他们的决心,在任何情况下决不让自己的武装部队空袭和平居民……我请求立即作出答复。”

    但是,罗斯福知道这是无济于事的。战争遵循自己的轨道发展,就像巨大的天灾那样具有可怕的不可避免性。

    欧战爆发的第三天,英国首相张伯伦,这个曾经冒丧失政治生命的危险,在戈德斯堡和慕尼黑对希特勒一味绥靖姑息的政治家,向下院发表了沉痛的演说,宣布英国现在已同德国处于战争状态。他说:“今天是我们大家最感到痛心的日子,但是没有一个人会比我更为痛心。在我担任公职的一生中,我所信仰的一切,我所为之工作的一切,都已毁于一旦。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鞠躬尽瘁,使我们必须付出重大代价的事业取得胜利……我相信,我会活着看到希特勒主义归于毁灭和欧洲重新获得解放的一天。”但是,张伯伦命中注定不能看到这一天,1940年11月9日,他怀着绝望的心清与世长辞了。

    9月3日;英法根据法波盟约和英波互助条约,在人民的压力下被迫匆忙对德宣战。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欧战的爆发,犹如一声惊雷,给沉睡的美国人民送来了一副清醒剂。在回答盖洛普民意测验的人当中,有82%的人希望盟国胜利;只有2%的人赞同纳粹德国。但是,美国人唯恐再被拖进一场欧洲战争。9月3日晚上,罗斯福向全国人民发表了欧战后的第一次炉边谈话。为了安抚群众,他首先在广播中说:“我希望美国将不会介入这场战争。我认为它不会介入。我向你们保证,并再次保证,你们的政府将为实现这个目的作出一切努力。只要我有权力防止,和平就不会在美国覆灭。”

    罗斯福要求美国人民对今后事态的发展作好充分的精神准备。他说:“我国的安全现在和将来都是同西半球及其邻近海域的安全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认识到,空中传来的每一句话,大洋中航行的每一条船,互相争夺的每一个战役都会影响到美国的未来。”

    “我还理应指出,”总统继续说,“最近这些年来的不幸事件都是毫无疑问地基于武力和武力威胁的。甚至在这场大战的爆发伊始,在我看来就很明确,美国的力量应该始终运用在为人类争取到一个会尽可能消除在国家间继续使用武力的最后和平。”“总有一天,虽然可能是遥远的一天,我们可能为受到创伤的人类提供甚或更大的帮助。”

    最后,罗斯福要求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密切注视局势的发展。他说,“在这个时刻,请允许我提出直率的请求:暂时停止派性和自私;把国家统一的念头作为一切其他想法的基础。”

    希特勒闪电战速度之快,势头之凶猛,使美国人大为震惊。总共才不到三个星期,波兰已成为一片焦土。在那狂轰滥炸的日子里,美国驻波兰大使托尼·比德尔,一步也没有离开华沙。为了减轻侨民的苦难,他全力以赴,不仅给美国侨民,而且给其他各国侨民提供援助。直到波兰政府自己跑掉,首都快要陷落之时,他才离开。

    当炮声在波兰沉寂下来之后,整个欧洲大陆笼罩着一种令人不安的沉寂。但是,罗斯福却没有上当受骗。他焦急不安地等待着德国重新出击的时刻,并且已作了种种准备。战争爆发不久,他就宣布全国处于“有限紧急状态”,这使他得以增强陆、海军的力量。他命令海军作战部长威廉·d·莱希海军上将从缅因州的东港直至巴拿马运河区进行中立巡逻——至少不能让德国潜艇在美国海域得到安宁。为了有效地对盟国提供援助,总统敦促国会于9月21日召开国会特别会议,进一步讨论修改中立法的问题。

    罗斯福对国会说:“我坚定不移地深信,如果取消武器禁运,美国保持和平的可能性会比维持现在这项法律时要大。我感到遗憾的是,国会通过了这项中立法。我同样感到遗憾的是,我签署了这项法律。”总统在致词中回顾了18世纪末美国在拿破仑战争中所持的立场。“为了避免卷入,”他说,“美国许多年来是根据所谓‘禁运和不交往法’行动的。可是,这一政策是一场灾难性的失败,使美国接近毁灭。它成了美国在1812年的反英战争中积极卷入欧洲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天回忆往事,“只不过是引用历史来提醒诸位,禁运和不交往政策的结果之一,就是我们在此集会的首都在1814年时遭到部分焚毁。”罗斯福告诉国会,把军用物资送过大西洋,可以给美国成千上万的人以就业机会,而且有利于美国本身的国防建设。他明确提出:“援助英国就是帮助自己”。

    尽管罗斯福晓以利害,为修改中立法作了大量的说服工作;但是孤立主义者拒不接受以禁止美国船只在战区航行换取取消武器禁运的做法。总统离开国会不久,保卫宪法权利委员会的一伙示威者涌进了国会大厦,喊着“反对现金购货、运输自理!”的口号。参议员傅拉说,废除禁运的要求不是来自美国人民,而是来自“欧洲的战争狂热分子”。现金购货、运输自理会再次诱使美国在血腥的战争道路上走下去。这个口子一开,随之而来的肯定是贷款、彻头彻尾的礼物、秘密协议和派美国部队。参议员奈伊、拉福莱特和海勒姆·约翰逊都同意这种看法。库格林神父强烈反对进行干涉,在他的唆使下,信件的洪流汹涌地冲向国会。林白上校建议美国没收偿还战争债务的其他国家在美国的财产。这只孤鹰宣称:“只要欧洲国家还在我们半球保持它们的影响,我们就很有可能被卷入它们的麻烦。”

    为了战胜这股来势凶猛的反动逆流,罗斯福鼓励威廉·艾伦·怀特组织一个全国性的“通过修正中立法、争取和平的无党派委员会”,同孤立主义的论点作斗争,并削弱库格林的吸引力。他还亲自敦促天主教会和劳工的领导人支持废除禁运。六个星期的辩论以总统的显著胜利而宣告结束。投票结果,参议院在10月27日以63票比30票、 众议院在11月2日以243票比181票通过了废除武器禁运条款。中立法的修正,给了希特勒一个警告。德国驻华盛顿代办汉斯·托姆森电告柏林:“目前,罗斯福认为,他能使美国置身于战争之外,通过无限制地输出武器、军事装备和基本物资,加强同盟国以赢得战争。但是同盟国如有失败的危险,即使面对他本国的抗拒,罗斯福也决心要与德国一战。”

    中立法问题解决后,罗斯福致力于谋求扩大国防拨款,使陆海军在法律以及处于特殊状态的民族意识所许可的范围内,有了最雄厚的基础。其中一项最重大的建设是在毫不引人注目的情况下开始的。1939年10月11日,总统任命了一批专家,其中包括经济学家亚历山大·萨克斯,他是一位爱好物理学的非军事人员,又是著名科学家艾伯特·爱因斯坦的朋友。

    一天,萨克斯来访总统,带来了爱因斯坦的一封信和另一位难民科学家利奥·西拉德的一份备忘录。这封信和备忘录警告说,德国在核裂变方面取得了进展。开始,总统对这个神秘的领域一无所知,而且有别的心思,所以对此漠不关心。萨克斯担心,罗斯福可能把这些信件扔在一边,不加以仔细研究,因此坚持大声朗读一遍。爱因斯坦在信中说:“这种新的现象还可能导致制造炸弹,可以想象,一种威力极大的新型炸弹可能会制造出来。”这引

    起了罗斯福的好奇心。他说:“萨克斯,那么你们追求的就是保证纳粹不把我们炸毁呀!”

    “正是这样。 ”亚历山大·萨克斯随即向总统介绍了如下的情况:今年1月,哈恩和迈特纳在柏林德曼威廉学院实现了铀235的核裂变。 此后,在哥本哈根、在哥伦比亚大学以及美国的其他许多大学也进行了这种试验。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得惊人,达到1亿至2亿电子伏特。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现在已进展到不久可望实现连锁反应的地步。这意味着他们将能搞出一种释的能量,其威力几百万倍于当前所知道的一切东西。

    “你说有多大?”总统问道。

    “1公斤纯铀235的威力相当于2万吨梯恩梯。”

    罗斯福在脑海里急速探索这几句话的无穷含义。他按了一下电铃,总统军事助理沃森将军急忙进来。罗斯福说:“老爹,这儿有一项任务需立即采取行动。”于是萨克斯同国家标准局局长布里格斯博士之间建立了联系,一个协调核研究的委员会很快成立起来,由著名的军事和科学家组成。罗斯福聘请他的老友、哈佛大学校长詹姆斯·b·科南特担任主席。 在总统的直接关怀过问下,美国终于最早地生产了世界第一颗原子弹。

    1939年冬天,在西线经过一个短暂的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