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教给我们的人际关系学》免费阅读!

第七章《周易》教给我们的处事变通之学(7)(2/2)

作者:陈平

果是吉祥的。

    这是告诫我们:在平时不仅要注意打扮一下自己,而且要注意接人待物的礼仪,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都要表示感谢,哪怕礼物不多,但只要你去感谢,就会吉祥。如果在待人接物的礼仪方面做得适当,做事时你就会更加顺利。

    中国向来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遗产。

    “礼仪”其实是外来语,它最早见于法语中,其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在古代法国,当人们进入法庭时,都必须先去领一张小纸条,这张纸条当时就被称作“礼仪”,上面写着进入法庭必须遵循的规则规范,人们必须认可和遵循这些礼仪规范才可以进入法庭。后来人们发现,在人际交往中也应该确立一些规则规范,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通畅,更加有序,更加美好,“礼仪”因此被引申为“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从古汉语来看,“礼(禮)”字的左边与“神”字同偏旁,右上的“曲”为古汉语中一种发酵的食物,右下的“豆”为古代一种类似高脚盘子的盛装食物的器皿。“礼”就表示将祭祀的食物盛装在器皿中放在神灵的面前祭祀神灵,以祈求神灵的保佑,表达对神灵的崇敬。以后这种对神灵的崇敬祈祷的仪式逐渐泛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形成了我们今天向交往对象表示尊重的各种礼仪形式。

    礼仪,是人类交往的台基和铺垫,它能够融化陌生的敌意,抚慰冷漠的心灵;它在人际交往中搭建桥梁;它教给人们如何在交际的环境中,举止不失礼,神色不失态,言语不出格;它规范人们的言行,教人们做一个懂得尊重别人、懂得自重,又受到他人尊重、他人欢迎的人。

    礼仪的第一个作用:搭建人际沟通的平台,促进人际沟通。

    有这么一个小典故:

    一个书生骑着马进京赶考,天快黑时迷路了。他看到一位老人坐在自己的小屋前,就上前大声问道:“哎!老头,到王庄还有多远?”老人抬头看看书生,回答道:“无礼!”书生听成了“五里”,心想五里路没多远,一会儿就能到了。于是他翻身上马,策马扬鞭就走了。走了大约五里路,书生纳闷了,怎么丝毫不见村庄的影子呢?他决定再往前走走看。他估摸着自己大概又走了五里路,仍然没有到目的地,就嘀咕起来:“都十里了,可还是不见王庄的踪影呀,这老头一定骗我了!”这时他突然醒悟到:“十里”,“失礼”?莫不是我刚才问路的时候失礼了,老人家说的“五里”,其实是“无礼”呢?于是他又骑马回到小屋前,恭敬地对老人说道:“尊敬的大爷,恕小辈刚才无礼了!我想请问到王庄还有多远?”老人这才回答道:“年轻人,王庄还远着呢!别赶路了,很危险的,你要是不嫌弃就在舍下住一晚吧。”书生最终以礼貌的言行获得了自己所需的信息,并且赢得了帮助和信任。

    礼仪的第二个作用: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人非圣贤,生活中、工作中不可能不出一点儿差错,不可能不与他人产生一点儿隔阂、误解甚至矛盾,当这一切发生时,礼仪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利器。礼仪是人际关系的“灭火剂”“润滑油”,它可以帮助我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社会生活中许多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引发的人间悲剧,无不折射出我们当今社会对基础文明、对礼仪教养的最深切的呼唤。

    礼仪不仅可以展示一个人的风度和魅力,还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学识和文化修养。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别人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

    可以说:知礼懂礼,是我们立足社会的前提之一,是我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要想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修好形象、礼仪的课程。

    (全本完)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