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逻辑》免费阅读!

另一种民工荒(1/2)

作者:[日] 加藤嘉一

    另一种民工荒

    2009年12月7日,郑州的早晨,冷风习习,温度在零度左右。从郑州火车站出发,溜达了大概1公里,找到了集中招聘下岗或失业者群体的场所。

    这里大概有300个应聘者,男女老少都有,听大家的口音来自不同的地方。每个人把一张白纸放在地上,用红色或黑色的水笔写着“求职” 、“四川火锅” 、“杂工” 、“我会做烩面”、“精品烧烤” 、“大众炒菜” 、“工厂职工” 、“专业装修”等等。他们一边站着聊天,一边等着老板们不通过中介公司,直接来招聘。

    这个地方叫“郑州二马路劳务市场”。当地公安介绍说:“虽然说是个市场,但是民间自发的,而不是由某些部门组织起来的。二马路应该是全国最大的民间劳务市场之一吧。政府、警察也管不了他们,如果连这市场都要由我们管制或关闭,那肯定会遭到民间的抗议,我们只是偶尔过来巡逻一下,维持秩序。”

    一年四季,除了春节当天或前后一些日子之外,基本上都能看到几百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失业者。有青岛的、成都的、福州的、安徽的、贵州的、河南农村的、甚至北京和上海的。或许,是因为郑州这一位于中原地带的省会城市是个交通上的要塞,不管是“北漂”还是“南漂”,许多流动人口都要路过郑州。

    其实,我2008年春节前也来过郑州,以及二马路劳务市场。当时,我采访了遭受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从深圳、东莞等依靠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地区提前返乡的农民工。后来,农民工的提前返乡以及中国经济的复苏加剧了所谓“民工荒”现象。自从2003年以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金三角等中国经济发达地区所出现的民工大量短缺,特别是一线工人的减少始终影响着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在这里,我不展开讨论造成民工荒的原因。产业结构有待升级,农民工的综合待遇有待提高,农民对低级劳动的认同度正在下降,中国二元经济有待改进,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市场正在扩大,农副产品、粮食价格以较大的幅度逐渐上涨等。民工荒无疑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合理性及结构性矛盾造成的必然现象,更是在调整结构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可避免的战略环节。

    一年之前,我在二马路采访到的绝大多数民工都清一色地说:“公司订单少了,我没活儿干了,老板说可以提前回家,但不保证过节后还会不会继续雇用我,实际上就是被炒鱿鱼了。所以回家之前一定要找好节后的单位,否则一家人没饭吃了”。我不知道那些采访过的,拼命保证接下来一年全家温饱问题的农民们后来有没有找到工作。我也不知道媒体大力报道的民工荒现象是否帮助农民们找到了工作,或者他们是否掌握好了来自舆论的基本信息。

    一年前的二马路和今天的二马路,到底有哪些变化呢。毕竟,两者所面临的经济社会、劳动市场形势有所不同,相对来说,前者是劳动力过剩,后者是劳动力短缺。那么,这些不同是如何反映在二马路这一全国领先的民间自发性劳动市场呢?从那些应聘者的表情和言行上我看到了三个相同点和三个不同点。这不是自上而下,严格意义上的统计数据,只不过是那天在现场观察到的,主观而局部的认知而已。

    先谈谈相同点:

    首先是人数规模。在那里应聘的人数没什么变化。毕竟不是政府组织,所以它比较真实反映现实中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人数基本不变意味着,下岗或失业人数或比率基本也没什么变化。不管媒体怎么报道,企业怎么需求,形势怎么变化,仍然还有大量来自地方、农村的劳动者是没有工作岗位,而陷入生存危机的。

    其次是工作内容。那些应聘者们声明的拿手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