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100个重要流派》免费阅读!

经济 第二章(4)(1/2)

作者:李芷萱

    经济 第二章(4)

    凯恩斯主义

    资本主义的“救星”

    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由凯恩斯创立,并为其追随者所发展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思想基础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产生背景

    20世纪伊始,一些经济学家也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的两大支柱: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是否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

    20世纪30年代之前,在西方经济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新古典派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在长期中必然趋向充分就业。但是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规模的世界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陷入长期的萧条状态,失业问题严重。传统的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借助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的传统说教彻底破产,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套“医治”失业和危机,以加强垄断资本统治的新理论和政策措施。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之下,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就呼之欲出了。

    形成过程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这本书的出现,打破了旧的经济观点束缚,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凯思斯这本书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说明资本主义通常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很快,凯恩斯的理论就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并由此形成了凯尔斯主义经济学。

    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凯恩斯理论在长期化、动态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解释、补充和发展凯恩斯理论的两大派别: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凯恩斯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但是70年代以后,西方出现滞胀,凯恩斯主义的原有理论难以解释和提出相应政策,并受到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自由主义等学说的严重抨击。

    主要观点

    1.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2.认为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一点与此前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是大不相同的。

    对时代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论对腐朽的自由资本主义的缺陷给予解释和弥补的时候出现,从宏观的视角对大量的宏观概念进行归纳与整合之后,使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跳出价格分析的限制,从而翻开了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崭新一页。

    新古典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