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100个重要流派》免费阅读!

经济 第二章(1)(2/2)

作者:李芷萱


    边际效用学派即经济学中的边际主义,至今已有2个世纪的历史。它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发展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并对后来的经济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产生背景

    19世纪70年代初,资产阶级的传统经济学在经历了长期发展之后开始出现裂痕,一些新的经济思想开始对其进行渗透。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主观价值论”的概念,其中比较著名的是3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杰文斯在1871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提出了“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门格尔在同年出版的《国民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物品价值取决于该物品所提供的各种**满足中最不重要的**满足对人的福利所具有的意义。瓦尔拉斯则在《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中提出了“稀少性”价值论。他们以不同的术语和不尽相同的方法,论证了同一个思想:商品价值是人对商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价值量取决于物品满足人的最后的亦即最小**的那一单位的效用。

    这些新概念和新思想的产生,开始逐渐打破传统经济学的樊篱,并建立自己的理论王国。

    形成过程

    1884年,经济学家维塞尔出版了《经济价值的起源及主要规律》一书,在这本书中,他继承了杰文斯等3位经济学家的理论,并把他们所谓的效用称为“边际效用”。这个概念被广泛地引用,并获得了大批学者的赞同,边际效用学派由此产生了。

    边际效用学派在19世纪**十年代得到很大发展。一方面,边际效用价值论本身愈益完备和系统化;另一方面,边际效用原理又被扩大和引申到分配领域,实现了边际效用理论的普遍化。就研究方法而论,逐渐形成两大支流,一支着重以心理分析方法建立理论体系,另一支则强调运用数学方法进行表述和论证。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边际效用学派的矛头愈益直接和公开地指向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

    主要观点

    1.反对德国历史学派的历史方法,主张抽象演绎法。他们把人的**和**的满足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把单独的个体经济看作复杂社会经济的缩影,认为经济活动中个人行为的最高原则是以最小代价追求最大限度的效用。

    2.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认为商品价值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表示人对物品满足人的**能力的感觉和评价;价值来源于效用,又以物品稀缺性为条件;价值尺度是边际效用;不能直接满足人的**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由其参与生产的最终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物品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对物品效用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如果其他商品价格不变,则某一商品的价格只由该商品供求双方的主观评价来调节,并由能使供求达于均衡的边际评价来决定;如果考察所有商品在相互影响和制约条件下的价格决定,则各商品的价格之比应等于他们的边际效用之比。
小说分类